首页>政策发布>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来源: 类型: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单位】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黑政发〔2006〕61号
 【发布日期】2006-07-21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稿件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06年第16期)


-----------------------------------------------------------------------------------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我省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为我省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十一五”时期是我省振兴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期。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装备制造业概况

  我省是国家开发建设最早的工业基地之一,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建立了一个基础比较稳固的制造体系。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发展现状。
  1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在全省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558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958亿元,工业总产值6931亿元,销售收入6126亿元,利税总额316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05%、9%、15%、132%和22%,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出全省工业平均增长速度583个百分点。“十五”期末,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比2000年增长222%、191%、175%和232%,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633%、2379%、2241%和2174%。
  2技术装备研制水平提高,形成了较强的重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发电设备方面,能够成套设计制造世界当代水平的600MW级超临界火电机组、世界最大的700MW水电机组,基本具备制造1000MW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和核电机组主要设备能力,合作生产了我国首台重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重型机械方面,为国内石化、冶金、矿山、铁路和航空等行业提供先进的成套或关键技术装备。基础机械方面,自主设计制造五轴联动重型数控车床、超大型数控立、卧车、大型落地(龙门)镗铣床和重型压力机械。“十五”期间,全省装备制造行业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省科学技术奖189项。
  3骨干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舰船动力装置和成套设备出口基地,2005年生产发电机2133万千瓦、电站锅炉2051万千瓦、电站汽轮机2332万千瓦,均居国内第1位,实现销售收入1957亿元,同比增长747%。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综合制造能力较强,是国内最大的铸锻钢生产基地,2005年机器产量97万吨,销售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51%。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直升机、轻型运输机、支线客机、航空发动机、直升机减速传动系统和汽车、汽车发动机生产基地,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38亿元。目前,我省已在电站成套设备、冶金成套设备、大型矿山设备、煤矿综采设备、大型石化容器、重型压力机械、重型数控机床、精密量仪及复杂刀具、铁路货车车辆、精密高速轴承、支线客机、直升飞机、微型汽车及国防装备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和特色。尤其是发电设备、重型装备、大型和超大型数控机床、国防装备的制造水平和能力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保障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效益低。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几年,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资产总额及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均排在全国第19位左右;利润总额、总资产贡献率、资产利税率、工业增加值率及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在全国处于第21至26位的水平。2005年全行业盈利仅138亿元。
   2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微观基础薄弱。体制和机制问题仍是制约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国有资本比重较大,多数国有企业仍未摆脱历史包袱沉重、社会负担大、技术装备落后的困境,部分行业排头兵企业在行业中的位次逐年下移。随着行业景气上升、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紧迫感不强。民营企业规模小,对拉动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作用不明显。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整体竞争力下降。我省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长期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少,导致生产设备陈旧老化,主要设备数字化、工艺路线柔性化程度极低。部分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装备,由于技术进步速度慢,优势正在减弱。同时,新兴装备产业化进程缓慢,造成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
   4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尚未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分工协作体系。装备制造业组织形态尚未摆脱“大而全”、“小而全”、追求内部配套,社会化分工程度和专业化水平较低,存在着重主机、轻配套,重产品、轻零部件等倾向。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企业在市场经济观念、对外开放观念和改革观念等方面差距较大,导致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化程度低,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僵化。二是装备制造企业,尤其是重大技术装备企业中多数是在“一五”期间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积累了诸多问题。三是投资规模小,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四是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工人队伍萎缩,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比重逐年下降。五是缺乏能够发挥技术开发、产业组织龙头作用的骨干企业,尤其是缺乏具有大型工程承包能力的企业集团,不能有效地实现中小企业与骨干企业间的纵向协作及中小企业相互间的横向协作。六是为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的企业少,配套企业自身装备能力和工艺水平低,发展缓慢,不能适应和满足主机企业的配套要求。七是装备制造业中服务业发展缓慢,物流业不发达,特别是没有出海口,许多重大技术装备不能在省内工厂组装制造。

  二、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形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装备制造业及其服务领域的发展出现了产业集群化、信息化、网络化,产品绿色化,参数极端化,生产过程柔性化,需求个性化,服务专业化等趋势。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对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和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国际产业正在加快向我国转移,纷纷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和品牌输出,这就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参与较高层次的国际分工创造了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装备制造业。党的十六大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步伐的加快,将进一步提高对重大装备的需求。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将新增3000至3200万千瓦的高参数、大容量、低污染发电设备,建设超大型煤炭基地需要200套高效综合采煤设备;未来十几年将需要四、五十套60万吨/年以上规模的乙烯成套装置;煤炭、天然气、原油、铁矿石等大宗货物运输量的剧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油气运输管线设备、大吨位船舶、干线飞机、重载列车、高速列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新能源汽车提出了大量需求;发电设备、航空航天产品、船舶制造业对高精度、大型专用工作母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对高精度、高速及微米/纳米制造装备也产生了巨大需求;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产品精深加工设备、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业高效用水设备、粮食作物机械和优势经济作物机械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增加。这些领域大部分是我省的优势和特色装备,市场需求的增加为我省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作为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在我省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明确把东北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把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列为振兴老工业基地重点建设的“六大基地”之首。我省要振兴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步伐,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发挥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与此同时,哈大齐工业走廊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也为我省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我省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且投资环境已得到显著改善,可以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世界级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主要世界制造中心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争取更大市场份额,全面提高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发〔2006〕8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发挥比较优势,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系统成套水平及自主化能力为宗旨,增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以重大项目为依托,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装备制造核心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发展优势产业群,加快重点行业专业配套协作生产体系建设,建设现代化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改革开放促振兴,积极承接国内外装备制造产业和资本转移,全面推进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国际、国内合资合作,不断提升自主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重大技术装备和重要基础装备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制造,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2坚持市场竞争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要素整合和企业改组等方面,由市场机制决定和选择,鼓励企业通过竞争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发挥政府的组织领导、规划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进程,加强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3坚持自力更生与争取支持相结合的原则。增强企业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信心和责任感,调动和激活人才、资产等经济要素,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机能。充分抓住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在资金、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坚持重点发展与配套生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提高现有装备的成套能力和产品质量及技术水平,巩固重大成套装备的主导地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若干重点优势领域,实施重点突破,提高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系统成套能力,研制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和重要的基础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发展零部件配套产业,形成专业化、系列化、大批量生产体系,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重点建设发电设备、重型机械、冶金成套设备、大型石化容器、煤矿综采设备、经济型汽车、民用飞机、数控机床及工量具等若干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实现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建成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建设和完善发电设备、重型装备等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10年,力争把我省建成国内一流、特色突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重大装备制造集中地。
   1总量目标:“十一五”期间,力争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
  2能耗目标:力争“十一五”末期比“十五”末期单位能源消耗降低20%。
  3结构调整目标: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提高非国有经济比重;形成2至3个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左右,8至10个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重点企业建立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的技术中心,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四、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

  (一)电站成套装备。
  根据国家确定的发电设备重点发展方向,以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为依托,在水电、煤电、核电、气电、风电等方面,提高成套设计制造能力。
   1煤电设备。消化吸收600MW级超临界和1000MW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技术,掌握核心设计和制造技术,实现国产化;消化吸收300MW级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开发推广300MW、600MW空冷汽轮机和200MW空冷汽轮发电机;加强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设备的研究。
   2水电机组。重点开发大型抽水蓄能机组,研制大型混流式机组、大容量贯流式水电机组和大型轴流式水轮机,形成自主设计制造能力,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MW。
   3核电设备。通过参加国家的“打捆”招标,消化引进技术,重点开发研制1000MW等级核电机组,掌握核心制造技术,形成核电站主设备的成套制造能力,积极参加高温气冷堆和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研制工作。
   4重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设备。通过参加国家“打捆”招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设计制造技术,掌握重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核心设计和制造技术,形成年产2000MW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生产能力。
   5新能源发电设备。重点开发研制06MW到25MW等级风力发电机组,掌握系统制造技术,形成设计制造15MW等级以上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能力,实现产业化。
   6电站辅机。重点开发600MW电站直接空冷系统、核电空调机组等。鼓励发展为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配套的电站设备配套件。
  到2010年,把我省建成国内最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电装备制造基地。

  (二)重型机械装备。
   1冶金、石化、矿山装备。以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为依托,瞄准世界当代先进水平,为冶金、矿山、核电、石化、军工及汽车等行业提供大型装备,按照国家形成大型钢铁、有色金属、乙烯设备的自主开发和成套能力的发展目标,重点发展新一代短流程大型薄板连铸连轧成套设备,包括年产300万吨级的薄板坯连铸-连轧装备,年产500万吨级的中等厚度板坯连铸-连轧装备,冷热薄板轧机,熔融还原-薄带连铸集成系统,实现大型冶金成套设备工程总承包;开发为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年产500万吨级煤直接液化成套设备配套的大型热壁加氢反应器;围绕第三代核电技术,致力于1000MW级核电站核岛主设备制造;发展各类冶金轧辊、大型发电设备铸锻件、大型火电配套辅机散料机械和全液压港口起重运输设备。到2010年,形成年产25万吨钢水、14万吨锻件和4万吨铸件能力,建成国内最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型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2煤矿综采设备。以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佳木斯煤矿机械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开发智能化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极薄煤层采煤机、刨煤机和重型掘进机等大型高产高效煤矿井下综合采掘设备,消化引进技术,掌握核心设计和制造技术,使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替代进口,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同时,开展盾构机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制,提高我省盾构机技术的创新能力。

  (三)交通运输装备。
   1节能型微型汽车、经济型轿车及发动机。以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坚持“联合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自主开发道路,提高汽车整车产品开发能力,巩固微型汽车市场,全力打造经济型轿车市场,加快“HF5”和“HF9”等新车开发生产进程,研究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整车设计、集成和制造。发动机重点开发4G9发动机,自主开发1至13升排量的新型发动机,为经济型轿车配套,建成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18升以下汽车发动机研制、试验、生产基地。同时,高起点改造现有配套企业,以大批量、专业化的模式,建立汽车零部件产业群体。到2010年,微型汽车和轿车生产能力由30万辆提高到60万辆,发动机生产能力由65万台提高到120万台,建成国内最大的微型汽车和汽车发动机生产基地。
   2快速、重载铁路货车及铁路起重机。以中国北车集团齐齐哈尔铁路车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保持敞车、棚车、平车、铁路起重机、长大货物车、漏斗车、特种车及车辆配件等国内领先产品的优势,重点发展适应铁路提速要求的快速、重载铁路货车和大型铁路起重机。到2010年,建成国内最大的铁路货车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
   3支线客机、新型多用途飞机和直升飞机。以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坚持型号开发与改进改型相结合,加快发展支线客机、新型多用途飞机和直升飞机,逐步形成多机种、系列化的科研生产格局,建成亚洲最大的直升机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与巴西合作生产ERJ-145型支线客机,研制开发ERJ-160新型支线客机;启动干线客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与国外合作步伐;研制开发固定翼系列飞机新机型,逐步实现系列化、产业化;扩大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HC120的生产能力;与国际合作开发研制6吨直升机,加快直9系列和10吨级直升飞机的新机型开发研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四)基础机械装备。
   1重型数控机床。以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高速数控立车,数控大型、超大型立车、卧车,大型数控落地铣镗床,重型数控铣镗床,重型数控龙门铣镗床,大型数控并联及混联机床,专用混联加工中心,数控强力旋压机床,重型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工业CT检测系统设备,重型机械压力机,数控高速精密板材冲压设备,自动锻压机。到2010年,建成国内最大的重型数控机床装备制造基地。
   2数控机床功能部件。以哈尔滨量具刃具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第一工具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精密量仪、超大齿轮测量仪、数显量具、精密复杂刀具、硬质合金刀具、数控刀具、高速切削刀具、大型数控刀库、机械手和数控转台。重点研发高速精密滚珠丝杠、电主轴和滚动导轨。
   3精密、高速、重载、低噪声轴承。以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机床用组合单元精密轴承;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航空、航天等军工轴承和民用航空轴承,准高速及高速铁路客车轴承、提速重载铁路货车轴承、中大型高精度低噪音深沟球轴承、高精度圆锥滚子轴承、新型调心滚子轴承;积极开发第三、四代汽车轮毂轴承等汽车轴承。到2010年,建成国内实力较强的航空航天、铁路、汽车、矿山、冶金等轴承生产基地。

  (五)国防军事装备。
  建立北方军事装备制造基地,增强军品核心研制能力,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形成武装直升机和多用途军用飞机、舰船动力系统、压制武器、航空弹药、电子装备、新概念武器基础、军用新型材料和基础件、轻武器及警用装备等八大军品研制基地和产业集群,提高民品创新能力,加快民品开发。

  (六)其他优势装备。
   1新型农业装备和农副产品加工装备。重点发展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大中型小麦、大豆和玉米联合收割机及牵引式青饲料收获机、110至180马力大型拖拉机、大中型烘干仓储成套装备,适应不同规模的水稻工厂化育秧、插秧、收割成套装备,开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装备和食品工业成套装备,特别是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的深加工装备。
   2焊接技术与装备。以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焊接国家工程中心等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焊接科研机构为依托,以哈尔滨华崴焊切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哈尔滨四海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体,重点发展数控切割机、焊接自动化集成设备、焊接机器人、焊接加工中心及新型焊接材料等。到2010年,把哈尔滨市建成集焊接工艺、技术、产品、培训和装备总承包等功能齐全的国内最大、国际著名的焊接基地。
  此外,积极发展新型工业电池,机器人及电子装备制造业,直线电机及系列产品,仪器仪表、新型环保装备、石油石化装备、木业加工机械等一批高新技术装备。

  五、保证措施
  
  (一)制定完善相关政策,营造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紧紧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新一轮经济增长对装备制造业需求的机遇,营造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和舆论环境,破除阻碍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对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组织领导,加快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推进重大设备国产化制造、鼓励订购和使用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加强设备进口管理及优先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等政策。在积极争取国家装备制造业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同时,各地、各有关部门也要全方位支持。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引导装备制造业企业健康发展。
  (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构建促进装备制造业快发展的微观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持作用,推进国企改革,发展壮大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鼓励社会资金特别是大型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改革和不良资产的处置。对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领域具有关键作用的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要在保证国家控制能力和主导权基础上,支持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支持整合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资源,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协调推进东北区域内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强强联合。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联合,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非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形成由多种所有制中小企业组成的技术专业化、标准化、运作市场化加工企业群。装备制造业企业要深化内部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
  (三)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新机制。装备制造企业要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实现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在巩固已批准的3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同时,争取新设立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国际合作、并购、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制造企业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支持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装备制造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技术装备设计、制造和系统成套水平及自主化能力。对关系国家全局、企业难以独立完成的重大技术装备,除争取国家支持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四)以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为契机,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整合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规划装备制造业产业布局,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集中地。充分发挥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集聚效应,以电站成套装备、重型机械、交通运输装备、基础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强同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产业衔接和分工协作,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总装企业、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有机结合的新型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建成产业优势突出、各具特色及服务配套功能完善的装备制造业功能园区。
  (五)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提高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承接国际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转移,推进骨干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装备制造业巨头开展深层次合资合作。抓住我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有利时机,扩大与俄罗斯的科技交流和技术合作。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实现国内低成本制造能力与国外先进研发能力的紧密结合,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
  (六)加强装备制造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装备制造业提供智力支撑。制定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相关政策,建立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人才汇集机制,建立有利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人尽其才的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高等院校要重视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工科院校众多优势,争取成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人才培养基地。企业要加强对在职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培训和继续教育,解决高级技术人才沉淀和技术工人人才接续问题。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入股、持股、提高薪酬等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人才,尤其是俄罗斯人才,为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积攒后备力量。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兼职参与装备制造企业工作。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开发、使用和推广做出突出贡献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EnglishFrançaisРусскийEspañolDeutsch 无障碍浏览

首 页
机构设置
新闻发布
政务公开
政务大厅
互动交流
公共服务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