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希瓦古城修文物

作者:马李 文博        
  [乌兹别克斯坦] 哈米江· 阿塔巴耶维奇•巴巴耶夫、[乌兹别克斯坦]阿布都拉· 波尔塔波耶维奇•尤素波夫

“我愿出一袋黄金,只求看一眼希瓦。”

这句中亚的古谚,极尽希瓦古城的美丽。

希瓦古城地处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始建于公元10世纪。那时正是花剌子模帝国的强盛时期。希瓦古城犹如独一无二的历史纪念碑,向世人展示着花剌子模帝国昔日的文明和辉煌。

当年,驼队看到希瓦亮起的灯塔,就感到振奋。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这座古城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守护着漫漫商道千百年来的繁荣盛景,见证着东西方文明不断融合。

璀璨明珠亟待修复

希瓦古城是中亚穆斯林建筑的典范。城内保留有8座清真寺、31座经学院、14座宣礼塔、12座陵墓和6座王宫。各类建筑呈现了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希瓦古城风光

电影《凤囚狂沙》《奥兰多》《继承者》中,都留下了古城传奇而又独特的风貌。

阿米尔•图拉经学院与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是古城险情最严重、修复难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两处建筑。经学院建于18世纪40年代,200多年来,只在1983年做过一些局部修缮。现在,经学院墙体裂缝越来越大,最大的开口达到近30厘米。东南角墙体持续倾斜下沉,下沉深度达到50厘米。哈桑清真寺建于18世纪晚期,同样破坏严重,地面、墙砖、墙体、木构件、木基层等均存在问题。

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像老人的背渐渐弯了下去。如果再不立即对建筑进行整体修复,损失将无法补救。

为了保护希瓦古城,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决定展开修复工作。应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要求,中国的一支专业文物修复队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工作组来到了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并在这里扎根,和当地百姓一起开展古城修复项目。

修旧如“旧”

古城居民卡西莫夫深深地爱着这里。夕阳下,他总爱站在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前,一边遥想这座古城当年的盛景,一边给孩子讲述希瓦的故事。

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参加过古城局部的修复工作,对这里的施工条件了如指掌。听说中国工作组要来修复古城,他便主动申请做向导,工作组对他的加入也感到很踏实。


阿米尔•图拉经学院

卡西莫夫主动联系朋友为项目准备了大量水泥和油漆。他还表示,因为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可以给工作组低于市场的价格。结果工作组既不用水泥,也不用油漆,要用传统材料。

卡西莫夫听后急了,直接跑去质问工作组的中方工程师阎明:“为什么不用新材料,难道你们要省钱吗?30年前我就用新材料了!”

面对卡西莫夫咄咄逼人的质疑,阎明不急不恼:“你忘了吗?你最希望的就是游客和你一样喜欢这里,能感受到这里悠久的历史。我们珍爱文物遗产的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用传统的材料就是要把当时的历史信息,更逼真地保留给游客和我们的后代。使用现代工艺材料当然能够大大加快工程速度,但你想想,这就好像一个老人长着一张小孩的脸,会是个什么样子?”

阎明让卡西莫夫观察墙缝里多年前抹的已经损坏的水泥,又在旁边把另一处墙缝里的水泥剔除,用传统的工艺和传统的灰浆进行涂抹。然后让卡西莫夫自己对比,哪一种方法和原来的建筑更协调。

卡西莫夫只看了一眼就乐了,马上说:“那我赶紧让朋友把水泥和油漆扛回去。”还调皮地踢了踢水泥说:“你们啊,不能参与这项神圣的工作喽!” 加入修复团队后,卡西莫夫亲手把自己多年前用水泥抹的墙缝剔除,按照中国专家的方法进行修复。

技术也是修复的关键。

中方工作组经过认真研究,把中国历史古迹嘉峪关城楼的修复方法贡献了出来。

根据穹顶和墙面裂缝的宽度,及两块砖之间灰缝的变形程度,一点点、一处处重新砌砖抹缝,把裂缝弥补起来。仅这部分就用了整整4个月时间。

工作组还标本兼治,对墙体下面基础不均匀的地方,都进行了加固和修缮,防止建筑未来下沉,引起开裂。这也是对文物进行最少干预的方法。

不仅如此,工作组还向当地居民和工人们介绍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和国际上主要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耳濡目染中,工人们逐步掌握了修复文物建筑的技术,对中国工程师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也高度认同。

2019年,地基加固、本体维修的工作圆满完成。卡西莫夫看到,经学院的“腰板”渐渐挺直了,穹顶严丝合缝了。他自出生以来,还从没见过经学院和清真寺的外观如此整洁、肃穆,原先那些突兀的修补痕迹都消失在传统的模样之中。看着美观而又不失古韵的希瓦古城,卡西莫夫的心中满是骄傲。当地人说:“这不是残破的希瓦了,而是我们心中的希瓦。”


晚上,孩子们在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前跳舞

随着项目有序进展,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的主要修复工作基本完成,两个建筑之间的小广场也完成了铺装。接下来的照明设施是此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的“点睛之笔”,也是附近居民最期待的事情。

听说要调试灯光,古城的孩子们早早地坐在小广场上等着。“啪”的一声,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亮了起来,孩子们第一次见到家门口的经学院和清真寺亮灯,兴奋地手舞足蹈。

年轻人回到了希瓦

“以前,我没有意识到历史会逐渐消失,不懂得希瓦的意义。我一直待在大城市,竟然对我们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感到陌生。因为希瓦,我更加热爱我的国家。外国人也只有来到希瓦,才会真正了解我们的文化。这次修复机会是宝贵的,古城将恢复它应有的样子,希瓦的历史文化将会继续滋养这里的年轻人,我要加入这个队伍贡献力量。”

说这话的是一位叫穆巴拉克的乌兹别克斯坦年轻人。

希瓦是穆巴拉克的故乡。从中国留学回来后,他和同学们一样,留在了首都塔什干工作。本来,在大城市的生活安稳如常,但看到中国专家在希瓦开展文物修复的新闻,他受到了触动。

经过一番心理斗争,穆巴拉克放弃了首都的安逸生活,回到希瓦,做了中国工程师的翻译。他想以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发展做点事情。

如今,在希瓦,像穆巴拉克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古城的修复,让当地的年轻人重新看待希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希瓦,他们为希瓦而自豪。

年轻人回来了,当然不只是因为古城得到了完美的修复,还因为他们看到了古城美好的未来。

为了能更全面地展示希瓦古城的文化遗产,需要尽快形成一条从北门进入古城的遗产展示轴线。工作组就用当地传统石材、砖等材料按照传统方式铺砌了广场和道路,既方便居民的生活,也为旅游发展做了铺垫。

这改变了过去希瓦古城主要景点过于集中在东西主干道两旁的历史。

目前,在希瓦26公顷的古城里,住着300多户居民,2000多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参与了修复工作,这让他们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他们是古城修复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奥列格便是这些居民的代表。自从古城修复之后,他的旅游生意越来越好。每天,他都会用一辆擦得锃亮的汽车从乌尔根奇市拉着外国人来古城参观。每次送游客参观经学院和清真寺的时候,他都会自豪地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帮我们修复的,我也参与了。”


希瓦古城的街景

夕阳斜照之时,希瓦古城沿街的商贩们开始麻利地收拾铺位,手工艺人们关闭了店门,供人合影的骆驼也被牵走,希瓦古城恢复了宁静。明天将会有新的游人从五湖四海赶来,就像千年前从地平线那端走来的骆驼商队,给这里带来商机、带来希望……

人们相信,在新的时代,希瓦古城将再现辉煌,给希瓦人民带来更多的幸福和荣耀。

延伸阅读

项目概况

希瓦古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古城格局完整,代表性文物建筑古迹众多。

援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文化遗迹修复项目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修复项目主要包含希瓦古城内的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两部分。阿米尔•图拉经学院是17~19世纪布哈拉汗国与希瓦汗国时期伊斯兰宗教建筑代表之一,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建造于18世纪晚期,是希瓦古城内小清真寺的典型实例,建筑面积约188平方米。

中国文物保护团队在这个沙漠边缘的古城扎根,他们传递理念、培养人才,和当地百姓一起开展古城修复项目,谱写了一曲中乌友谊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