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年新闻发布会

来源: 类型:

商务部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创立十周年”专题新闻发布会
  10月9日,商务部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创立十周年”专题新闻发布会,西亚非洲司的钟曼英司长、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商务参赞陈林、对外援助司的高元元副司长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沈丹阳主持。发布会实录如下:

  沈丹阳: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年的10月10日,也就是明天,是中非合作论坛创立十周年纪念日。论坛机制的创立以来,极大地促进了中非双边贸易与投资关系,中国与非洲各国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今天我们特地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创立十周年”专题发布会,并特别邀请到商务部西亚非洲司的钟曼英司长、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商务参赞陈林、对外援助司的高元元副司长,向大家全面介绍中非合作论坛创立以来所取得的各项成就。首先,请西亚非洲司的钟曼英司长介绍中非合作论坛和中非经贸合作关系的情况。

  钟曼英: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大家上午好。2000年10月10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10年来,中国政府在论坛框架下不断加大对非务实合作力度,出台了涉及贸易便利、鼓励投资和增加援助等一系列举措,旨在通过互利双赢的经贸合作,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实现中非双方的共同发展。

  过去的10年,是中国政府认真落实论坛各项经贸举措的10年。中国政府宣布的经贸举措由前两届部长级会议的减免债务、增加对非援助、培训各类人才、给予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输华产品免关税待遇等,增加到2006年北京峰会和2009年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的新、老8项举措,惠及所有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在举措落实过程中,中方各有关部门一方面与非洲各国充分协商,尊重非方的意见。一方面加强中方内部协调,力求保质按期完成每个项目。到2009年11月,中国政府在前三届部长级会议上宣布的对非经贸举措已全部落实,得到了非洲国家的广泛好评。

  过去的10年,也是中非经贸合作全面快速发展的10年。对比论坛成立之初的2000年和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召开的2009年,中非贸易额从106亿美元增长到910亿美元,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每年对非直接投资从2.1亿美元增长到14.4亿美元,非洲对华直接投资从2.8亿美元增长到13.1亿美元,中国对非援助规模增长了10倍,并重点加大了对减贫、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基础设施等民生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援助。中国还利用各种资金支持中国企业参与非洲的电力、公路、铁路、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中非经贸合作已开始向金融、电信、旅游、航运、服务贸易、环保与清洁能源等领域拓展。

  可以说,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引领下,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推动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巩固和深化。中非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也为非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展望未来,我们将在落实好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经贸举措的同时,继续本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断扩大和深化与非洲国家的经贸合作,为中国与非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沈丹阳:谢谢钟司长,下面请陈司长介绍我国对非投资合作的情况。

  陈林:各位上午好,近年来,中非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自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建立以来,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功召开,确立了双方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投资合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前,非洲已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8月份,中国共在非洲设立境外企业2000余家,累计实现各类投资323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量的1/10以上,2003-2009年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率达到63.6%;对非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205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180亿美元,2000-2009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0.1%和43.3%;对非劳务合作累计签订合同额3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4.8亿美元,2000-2009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3%和6.9%。

  中国对非投资合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增长迅速。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对非投资依然势头未减,为非洲国家尽快实现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14.39亿美元,同比下降73.8%,若剔除上年特大项目(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因素,中国对非洲的非金融类投资同比增长55.4%。二是领域广泛。涉及采矿、金融、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商贸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众多领域。三是方式多样。除独资、合资、参股、并购等投资方式外,中国与西方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合资开发非洲资源的项目也逐渐增多。

  中国对非投资合作有利推动了非洲当地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效:一是通过资源能源领域的投资合作,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资源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企业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合作方式公开透明,形式多样,不垄断、不排他,与非洲国家及国际公司共同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受到了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广泛欢迎。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与外国企业合作开发苏丹石油资源,建成年产2700万吨的油田生产能力和3000多公里的输油管道,以及年加工能力500万吨的炼油厂,帮助苏丹建立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使苏丹从石油进口国成为净出口国。又如中国有色集团在赞比亚投资铜矿项目的同时帮助当地建设冶炼加工厂,采用国际先进冶炼工艺,完善赞比亚铜产业链,推动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合作,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交通网线、通讯设施、城市给排水以及学校医院,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投资合作和双边援助等多种方式,协助解决非洲国家基础设施欠发达的发展瓶颈。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房建竣工面积累计约7000万平米,修建道路约6万公里,电站装机容量约350万千瓦。其中很多高质量的工程项目被非洲人民誉为“中国标准”、“中国速度”,为中国企业树立了良好形象。例如中交集团在埃塞俄比亚承建的亚的斯—阿达玛高速路项目,埃塞政府同意使用中国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成为中国标准“走出去”的成功范例。2003年阿尔及利亚发生里氏6.7级强烈地震,而中建总公司承建的5万余套“阿总统民心工程”住宅无一倒塌,被当地誉为“中国建筑—震不垮的丰碑”。

  三是通过在金融信贷方面提供支持,不断深化中非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合作,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非洲国家的资金缺口,为该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非融资支持力度,相继宣布了112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重点支持非洲国家开展电力、公路、住房、供水、机场、通讯等交通及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在这些资金的支持下,非洲国家建设了像赤道几内亚马拉博住宅、刚果(金)宗果水电站二期、埃塞俄比亚高速公路、加蓬布巴哈水电站等一大批项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后续动力。

  四是通过在当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了中非双方的优势互补,为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政府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要求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中国在非洲投资的企业普遍注重环境保护和安全质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维护当地劳工合法权益,开展属地化经营,培养大批当地人才,促进东道国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华为公司等行业组织和企业还定期发布行业和企业的海外社会责任报告。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末中国对非投资合作企业直接雇佣当地员工30万人,培训当地员工约5.4万人,捐款捐物共计5551万美元,义务修建道路218公里,无偿为当地建设了15所学校和79家医院。

  实践证明,中国对非投资合作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促进了各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随着中非友好互利经贸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中非投资合作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谢谢大家!

  沈丹阳:接下来请高元元副司长介绍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情况。

  高元元:非洲是中国对外援助重点地区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为帮助非洲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共向5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经济援助。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了近900个成套项目,涉及农牧渔业、轻纺工业、交通运输、广播通讯、水利电力、机械、公用民用建筑、文教卫生、工艺和手工业、食品加工等各个领域;累计在华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26488名;向非洲国家派出医疗队队员1.7万人次;派遣青年志愿者312名;免除35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国家无息贷款债务312笔。同时,中方还提供了一大批受援国急需的生产、生活物资。1996-2009年,中国累计向39个非洲国家的159个项目提供了优惠贷款,涉及农业、工业、通讯、交通等多个领域。中国的援助为非洲改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增加就业和收入、消除贫困产生了积极作用,给受援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二、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十周年来对非援助情况
  2000年,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创立了中非合作论坛。自此以来,中国除通过传统双边渠道和非洲国家商定援助项目外,还通过中非合作论坛这一区域合作机制与非洲国家就开展经济技术合作进行集体磋商。中非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对非援助规模快速增长,形式更加丰富多样。2000年至2009年,中国向非洲提供的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总额增长了463%,优惠贷款增加了22倍。
  
  自论坛成立至今,中国政府在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均宣布了支持和帮助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援助举措。

  在2000年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免除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0亿元人民币的政府债务,这是中国首次宣布集中免除受援国对华政府债务;同时,中国政府宣布设立“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开始大规模为非洲国家培养培训人才。

  在2003年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为非洲培养、培训1万名各类人才,并增加非洲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名额。

  2006年11月,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暨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宣布旨在加强中非务实合作、支持非洲发展的8项政策措施,包括扩大对非援助规模、援建非盟会议中心、免债、培训、防治疟疾,援建医院、学校、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抗疟中心以及派遣农技专家和青年志愿者等援助内容。这些举措集中在非洲国家关注和迫切需要的有关“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截至2009年底,我按时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8项对非举措项下各项援助承诺。我在2009年度对非洲国家提供的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总额在2006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并在三年内提供了超过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同时,三年累计为非洲培训人才超过16190名;免除33个非洲国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贫穷国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154笔;共派出104名高级农业专家和367名青年志愿者。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项目进展顺利,预计于2011年竣工;1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30所医院全部开工建设;30个疟疾防治中心和100所学校项目全部落实。

  2009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在埃及举行了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中国政府宣布了进一步加强中非务实合作的新八项, 涉及农业、环境保护、促进投资、减免债务、扩大市场准入、应对气候变化、医疗、教育等各方面。这些举措既立足当前,注重改善民生,帮助非洲国家解决实际困难,又着眼长远,提高非洲国家自主发展能力,促进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
会议结束后,中方立即启动了新援助举措的落实工作。派遣援非农业技术组、提供医疗设备和抗疟药品、提供优惠贷款、培训等举措已开始按计划实施,截至目前,已为非洲培训人员近4000人。中国政府已开始与相关非洲国家商签免债协议,尽快免除这些国家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援非农业示范中心、学校、清洁能源等建设项目正在考察筹备过程中。中国政府将根据非洲不同国家的实际需要,积极推进新举措的落实工作,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全面完成援非举措各项目标。谢谢!

  沈丹阳:刚才三位司长从各自主管的业务角度对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十年来的全面情况作了介绍。现在各位记者如果有问题可以提问。

  新华社记者:请问陈林司长,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和援助很多,但是也常常受到攻击说中国企业在非洲当地只顾自己的经济利益和自身的发展,不承担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请您就相关的情况做一下介绍。

  陈林:谢谢你的问题。中国政府一贯鼓励和倡导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投资合作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当地社会和谐相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不仅仅包括为当地作很多公益事业,也包括在当地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及主动融入当地社会。事实表明,大部分中国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为当地办了大量的深入民心的好事、实事,在非洲民众心中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举一些例子,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非洲开展石油合作,不仅帮助苏丹完善了石油加工产业链,而且从事公益事业的投资超过了8000万美元,当地受益的民众达到了150万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在安哥拉、苏丹、阿尔及利亚等国设立了奖学金以及教育基金,资助当地人完成学业或者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中信、中铁在阿尔及利亚实施东西高速公路项目的时候,雇佣了大量的当地员工,还为沿线的居民实现义诊,并为当地建立造价1000万欧元的高等管理学院。客观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在逐步的融入当地的社会。中国政府将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的培训教育,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鼓励企业发布全球社会责任报告,展现中国企业负责任的形象。

  中国日报记者: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投资一直都不是很大,但是近两年有一些提高,今年8月份又召开了一个中非农业合作论坛。我想请问,现在很多人提到全球粮食危机,中国和非洲加强农业方面的合作对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这方面会有什么样的意义?

  陈林:我们在非洲开展农业合作一方面是从援助的角度,建立农业示范中心,帮助非洲解决粮食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从投资合作角度开展农业合作,目前已经开展了一些项目,做的都不错。我们在与非洲开展农业合作的时候目的十分明确,主要是帮助非洲人民解决当地粮食问题。去年,曾经在苏丹举行农业合作论坛,在论坛上我们提出,在非洲粮食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中国不会从非洲运回一粒粮食。 另外,如果非洲粮食安全问题解决了,我想这就是为全球粮食安全工作做出很大的贡献。这是我们在非洲进行农业合作一个最主要的方向。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召开已经将近一年,请钟司长介绍一下相关经贸举措的最新进展,以及商务部今后对如何完善论坛机制的设想。谢谢!

  钟曼英:谢谢您的提问。首先,在第四届部长级会议论坛经贸举措落实方面,我们会比前几届更有力度,也更顺利,因为我们对以前的工作进行了充分的总结,取得了一定经验,也找到了一些不足。在未来的落实工作方面,我们将更加注重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统筹安排。比如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举措当中涉及到医院项目、农业示范中心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还有一个后续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后续工作可能会一直持续到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之后。

  关于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新八项举措,落实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我将重点通报其中几项举措的进展情况。关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这是一项全新的举措,旨在支持中国和非洲的中小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各类项目,由国家开发银行承办,额度为10亿美元。主要是通过向当地银行授信的形式来发放贷款。目前国开行已与肯尼亚、赞比亚、埃及、南非等国金融机构启动了这方面的合作,并正与纳米比亚、摩洛哥的金融机构进行商谈。

  关于在非洲建设3-5个物流中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产品在非洲的形象。对中方来说,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因为我们在非洲没有建设过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中心,而非洲各国的情况又有所不同。物流中心建设的总体原则是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目前有些中国企业对这个项目表示出了兴趣,并在坦桑尼亚、赞比亚、贝宁等国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可行性研究,但尚未开展实质性合作。

  关于扩大免关税的范围。中国政府将逐步给予所有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5%的产品免关税待遇。从今年7月1日起,我们已开始对26个国家减免60%关税,涉及4700多个税目。此外,为了扩大非洲国家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在八项举措框架内,中方将在浙江义乌建设一个非洲产品展销中心。中心面积为5000平方米,每个非洲国家享有100平方米左右展位,中方将减免3年展位费用。目前,招商工作已经开始,将于今年10月下旬举行中心的揭牌仪式,明年4月份正式开业和运营。

  关于如何做好论坛机制下的经贸工作,我以为这是与中非经贸关系未来发展的趋势相结合的。可以说,目前中非经贸关系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中非经贸合作的质量和水平。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我们要保持中非关系快速发展,因为快速发展的中非关系对中非双方有利。特别是非洲国家正致力于经济发展和复兴,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初期。在这个阶段,非洲国家非常希望吸引外国投资,除在加工和制造业方面吸引更多投资外,非洲还希望在技术转移、减贫、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中国愿在这方面为非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愿与非洲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第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全面发展。中非关系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发展领域仍然比较窄,在有些领域,特别是服务贸易、航空和金融等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比如,我们和非洲的直达航班,现在是每周30班,这是比较少的。阿联酋与中国每周的航班就有30多班。而中非间30个航班中,主要还是非洲国家的航空公司运营的。在商贸流通领域,如果去非洲访问,就会发现当地的大中型超市,极少是中国人经营的,我们在产品配送方面的能力还有限,中国的商品主要在当地的小型商城和市场上出售,规模和档次都受到一定影响。在金融领域,我们注意到非洲国家十分希望加强与中方的合作。在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中方宣布将在三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用于支持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一举措受到了非洲国家的欢迎。但相对于非洲的发展需求,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规模相当有限。为此,我们希望推动中国的金融机构以商业贷款或商业合作的形式进入非洲,参与非洲一些重大项目的实施。投资也是非洲目前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相对于援助,非洲国家目前更重视投资,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吸引中国的投资。非洲出口产品中70%至80%都是原材料,他们很希望中国企业帮助他们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三,就是要可持续性发展。中非关系是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关系和南南合作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非关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体现互利共赢,如果没有互利共赢,可持续是不可能实现的。怎么体现互利共赢呢?我认为,所谓可持续,首先中国企业在非洲要能够生存和发展,这是最重要的。再者,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转移技术。中国政府支持中国企业在这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中国政府重视帮助非洲国家开展能力建设。迄今为止,中方已培训了近3万非洲各类人才。今后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综上所述,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将充分发挥论坛的机制和平台作用,实现中非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使中非关系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变化,满足中非双方的合作诉求,为中国和非洲人民的福祉做出积极贡献。

  高元元:刚才钟司长讲的非常全面,我想补充强调几点。中方在中非论坛上宣布的举措,大部分是通过中国政府的援款来落实。我们在具体组织落实这些项目的时候主要把握几点:首先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需要,通过中非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宣布的举措应该可以看出来,重点是放在农业、医疗卫生、教育、清洁能源和人才培养方面,这是非常的关注非洲的民生,也是他们最需要的一些领域。

  我们在具体落实方面,一是,要充分尊重受援国政府和民众的意愿,在这方面我们作了很多工作,陈德铭部长曾经亲自率代表团到非洲访问,主要目的是和非洲受援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协商。他们到底需要一些什么,我们其他工作层面的团组也是很多的。

  二是,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保证当地能够参与,尽可能在保证项目的质量的前提下,使用当地的材料、尽量聘用当地人员。

  第三,项目建成之后,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具体做法比如通过培训,通过管理技能的传授,甚至帮助他们运营一段时间,促进我们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新京报记者:请问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对非投资过程中有不少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正因为他们的国有属性在国际社会遭到一些非议,比如被指垄断,甚至更难听的评论。目前民营企业对非的投资规模有多大,占比多少,另外我们还有没有一些新的促进措施。

  陈林:现在大家比较关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企业“走出去”的情况,从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来看,对外投资额的70%以上,主要来自国有企业;但是从企业数量来看,70%以上是民营企业,在非洲也基本是这个情况。关于国有企业到国外被指垄断,我想恐怕不会存在这些问题,在国外也不允许垄断的现象出现。前面我已经对有关情况做了介绍,我们的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合作不垄断,也不排他,比如中石油在苏丹的石油项目,我们就是与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外国企业一起合作实施的,我们没有形成垄断。

  关于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应该说是相当活跃,民营企业投资方式方法会更加灵活,这一点从政府角度来说也是积极鼓励支持的。我们目前做的主要工作是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提供服务。大家可能也都看到了,一方面, 2009年我们出台了《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对162个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涉及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的法律情况做了详细介绍。另外,《指南》里对也如何和媒体朋友打交道,如何做好当地议会、工会及各种社团的工作做了一些提示。这个《指南》是由我们驻各国的经商处提供初稿,国内组织专家编写而成的,应该说指南发布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企业受益匪浅。《指南》2010版今年内就要出台,其中会对各种数据和法律法规进行更新,今后我们每年都要进行更新工作。这是对企业在投资服务指南上做的一些工作。

  另外,我们即将发布《对外投资发展报告(2010年版)》,包括对外投资合作基本情况、有关政策,也包括地方、行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有关情况、有关专家的观点。我们希望能够在各类企业 “走出去”的时候更多的给予帮助,对民营企业我们将更多的提供服务和引导。谢谢。

  环球时报记者:如果在今后的18个月当中,美元贬值40%,我们中国在非洲的投资的企业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他们因此会遭受损失还是怎么样?第二,在人民币国际化一个大的战略当中,非洲一直是中国非常长期和牢固的经贸合作伙伴,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当中,我们这么牢固的合作伙伴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保护他自身的安全以及保护中国的利益?谢谢。

  陈林:你这个假设题目太大了,美元贬值40%,我都不敢想。不要说40%,就是目前汇率的变化,对于企业来说,在对外投资合作的时候肯定要做充分的考虑,而且也要做一些风险的防范。比如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他们在承揽工程项目的时候如果签订的是以欧元或者美元计价的合同,要预计工程完成年限当中欧元或美元汇率的变化会对造价有多大影响,他们会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再比如在去年美元汇率变动比较大的时候,我们派出的劳务发生的纠纷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劳务人员的收入按照美元结算,美元一下子贬值,他们的收入大大缩水,所以跟雇主产生了一些纠纷。这方面,经过一年的时间,大家都摸索了一些办法,就是在签合同的时候要锁定汇率,由企业承担风险,不转嫁到劳务人员身上。企业在应对汇率的变化方面的工作,应该说比一年前或者比两年前有了更多的考虑和更多的防范措施。

  另外,刚才说到人民币的国际化,的确现在人民币在跨境结算等方面开展了一些试点工作,这些对于我们企业来说,肯定会促进双边的经贸合作,对于与非洲的合作也是有利的。我想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的企业会不断积累经验,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这个过程,同时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加速自己的发展,与非洲国家搞好经贸合作。

  沈丹阳:谢谢。我们专题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三位司长。





图片来源:公共商务信息新闻采编中心 摄影:刘冬平 郭妍

EnglishFrançaisРусскийEspañolDeutsch 无障碍浏览

首 页
机构设置
新闻发布
政务公开
政务大厅
互动交流
公共服务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