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国策政策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本次访谈由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制作推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制约外贸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问题依然突出。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意见》是在当前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都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指导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贸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推动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充分发挥外贸对我国发展全局重要作用的纲领性文件。今天我们邀请到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支陆逊做客中国政府网直播间,解读《意见》的相关内容。欢迎您,支司长。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 支陆逊:好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意见》出台背景是什么样的?
  
支陆逊:改革开放30年来,支撑外贸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经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说外需、承接产业转移,以及我们国家的低成本比较优势等,这些都在发生变化。这从金融危机前后做一些比较,就可以非常鲜明的感觉到这之间的差距。
  
支陆逊:从国际需求来看,金融危机前,世界经济长期繁荣,特别是美国的IT和金融创新,它创造了新的需求,并且放大了需求。所以在1979年到2008年期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4%,世界贸易年均增长8.2%。很大一部分就是靠IT创新和金融创新。但是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长周期的繁荣已转变为当前的低速增长,2009-2013年,世界贸易年均仅增长3.1%。

  从产业转移来看,危机前,全球化加速发展,中国也经历了几次产业转移的承接,比如,上世纪80年代,纺织、服装、家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亚洲“四小龙”向我们转移,90年代,IT产业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从日韩和欧美向我们转移。1991年至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25.1%,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外贸占比最高达到54%。金融危机以后,加工贸易在全国外贸占比逐年下降。金融危机以后,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明显放缓;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在倡导“产业回归”和“再工业化”;尚未出现类似IT技术革命的产业,产业转移缺乏亮点、热点、支撑点。这里我也有一组数据,2002年到2007年,全球跨国投资年均增长15.7%,2008-2012年,年均下降7.6%。一个是正增长,一个是负增长。

  从国际经贸关系看,危机前,关税总协定和世贸组织努力推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大幅削减全球关税,逐步放松资本管制。但是金融危机以后,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经贸摩擦政治化倾向抬头。贸易摩擦的特点也在发生变化,涉及产品从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延伸,发起国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延伸,争执点从法律层面向政策和制度层面延伸。

  从传统竞争优势看,原来中国具有低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和环境成本。1995-1999年,我国制造业工人年平均劳动力成本为729美元,是美国的1/40,泰国的1/4。但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削弱。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外贸还是处在战略机遇期,还有我们自己的一些优势。
  
主持人:我们的新优势在哪里呢?
  
支陆逊:第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推动外贸稳定发展和转方式、调结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加快实施,自贸区建设步伐加快,为外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第二,我国工业体系是比较完整的,特别是具有较强的配套能力,综合比较优势依然比较明显。如中国的大型成套设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价格、性能、周期以及融资等综合优势。以高铁为例,我们跟国外相比较,我们的高铁交货周期大概是别人的一半,交货工期短,这也是很大的优势。
  
主持人:工期短质量呢?
  
支陆逊:质量是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或能够同台竞争的。我们的工业和发达国家是互补的,我们和发展中国家的配套能力和工业体系也是一种互补关系,这种格局决定了中国产品的国际需求在一定时期还是存在的。

  还有就是企业经过30多年的国际市场打拼,中国已经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我这里有一组数据,在装备制造业里面,目前有56个企业,包括华为、中兴,已经进入了全球500强。同时,中国的民营企业也是高速增长。总体来看,尽管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比较优势在弱化,但是我们还是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主持人: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新的时期,外贸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认识外贸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支陆逊:外贸的发展,关乎产业的发展,关乎就业,关乎民生改善,关乎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全球来看,世界上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外贸发展,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外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加强与世界经济融合作出了突出贡献,外贸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是推动了经济增长。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18%左右,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二是扩大了就业。根据测算,外贸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8亿左右,特别是加工贸易,带动了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到工业化进程,大量富余的农村人口转化为人口红利。

  三是缓解了资源制约。中国耕地、水、矿产、森林、能源等人均水平都只有世界的1/10-1/2,进口不仅保障了国内市场供应,也缓解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据测算,我国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节约了10亿亩耕地。

  四是充实了财政收入。关税、海关代征增值税与外贸直接相关,当前外贸创造了18%的全国税收。

  五是推动了产业升级。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举个例子,比如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企业生产方式逐步由OEM(贴牌代工)向ODM(委托设计)+OBM(自主品牌生产)转变,ODM+OBM生产方式的比重由2010年的42%上升到2014年的66%。六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认真履行承诺,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创新,激发了市场活力。七是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外贸作为推动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对发展与各国的经贸合作、形成我国对外关系新格局和助推大国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讲,中国的外贸在过去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外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会改变,影响力也不会改变。实践表明,外贸是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支撑,是促转型、调结构的重要依托,是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事关我国发展全局。
  
主持人:自2013年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有观点认为,尽管我国已是世界贸易大国,但仍不是贸易强国,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对于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有什么重要意义?
  
支陆逊:中国从2013年以来,已经是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品牌培育、创新能力、管理理念等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中国现在应该说实现了产品国际化,还没有实现企业国际化,中国的企业在经营理念、研发能力,包括品牌培育管理、网络建设服务等方面,和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当前,支撑外贸高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它的意义主要有几方面:

  第一,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是应对支撑外贸高速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中国的外贸30多年来的高增长是在世界经济长周期繁荣、全球化加速发展带动国际产业转移、美国信息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助推世界经济增长和中国的低成本要素等背景之下形成的。但是目前,上述这些因素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外贸持续高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必须注重调结构、转方式,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增强应对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是破解制约我国外贸发展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我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主要依赖数量和价格优势,大而不强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二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不多。三是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地位不高。所以为了缩短我国与外贸强国的差距,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破解制约外贸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第三,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是应对我国传统比较优势削弱的现实要求。中国依靠劳动力、环境、资源等低成本要素竞争的传统优势是在削弱的。我这里有一组数据,纺织、服装、家具、鞋、玩具、箱包和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我们国家综合成本上升,出口放缓。2014年,我上述7大类产品占美、欧、日市场比重比2013年分别下降0.94、0.31和3.12个百分点。为提升出口竞争率,必须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提高外贸增长质量和效益。
  
网友匿名:30多年,以“贴牌出口生产”为主导的高速发展,让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要实现贸易强国,需要实现自主品牌全球销售。中国有4200万供应商,前10万家厂商(90%的年销售额在3千万到10亿人民币)占了中国2.34万亿美元出口的90%,他们才是中国制造、中国出口的主力军、中国的未来,国家有政策专门帮助这些优质制造企业,让他们实现自主品牌全球销售吗?
  
支陆逊:这位网友的问题还是问的很专业的。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培育品牌。没有品牌,缺乏营销网络,企业的产品定价权、话语权就比较弱,国际竞争力就不强。中国外贸过去30年的高增长主要是一种粗放式增长,主要是依靠拼数量、拼价格,甚至是拼汗水来实现的,今后我们要实现向拼品牌、拼质量、拼服务的转变。我们将加大品牌培育的支持力度,营造公平公正的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外贸的竞争力,说到底是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我们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支持企业到境外去兼并并购国外的品牌和技术,到国外去建厂设店,实现互利共赢。
  
主持人:这个文件与以往文件相比,《意见》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支陆逊:《意见》突出了指导性、方向性和战略性,是指导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贸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充分发挥外贸对我国发展全局重要作用的纲领性文件,就巩固我国外贸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做出了一系列制度性安排。这个文件有几个特点:

  (一)将培育新优势与保持传统优势有机结合。《意见》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兼顾了“稳”与“进”的关系。在着重强调培育新优势的同时,也对保持传统优势提出要求和政策措施。

  (二)将培育新优势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为外贸领域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意见》提出,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强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后的事中事后监管,依法完善商品进出口管理和外贸促进政策体系。

  (三)将培育新优势与“一带一路”战略紧密结合。要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来促进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深化全方位合作。

  (四)将培育新优势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五)将培育新优势与制度规范相结合。《意见》突出强调了制度安排,提出了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等制度规范。

  (六)将培育新优势与培育新的增长点相结合。《意见》提出了在深耕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夯实外贸支撑点。明确了对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型贸易方式的引导和支持,培育新的增长点。
  
主持人:《意见》提出要全面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水平,请您给网友介绍一下“一带一路”战略为加强我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提供了哪些机遇?
  
支陆逊:建设“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重大合作倡议。这一倡议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战略为提升我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支陆逊:第一,经贸合作基础好。2015年1-4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额3160.8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25.9%。目前,我国是不少沿线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主要投资来源地。同时,我们的产品企业国际竞争能力是非常强的,能够为沿线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500多种主要的工业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2014年,我国已有56家装备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第二,经贸合作意愿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沿线国家反响强烈,一些国家正在着手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有效对接,有的合作项目正陆续“开花结果”。2015年1-4月,我国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7亿美元,占全国的10.6%;我们的企业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86亿美元,占全国的44.4%。第三,经贸合作前景广。我们和沿线国家的工业化互补性比较强,我们的企业已经在沿线国家建设了70多个合作区项目,合作区基础设施投资超过80亿美元,将带动入区企业投资近100亿美元,预计年产值超过200亿美元,可为当地创造20万个就业机会。

  下一步,我们将在六方面做好“一带一路”推进工作。一是依托双边经贸联委会、混委会等合作机制,发挥驻外经商机构作用,加强与沿线国家沟通协调,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二是促进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推动扩大相互市场开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挖掘贸易新增长点。发挥好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等展会平台,积极开展经贸促进活动。

  三是拓展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引导和推动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实现本土化生产,实现互利共赢。四是发挥境外经贸合作园区、边境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载体作用,推动制造业和配套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并形成产业聚集,促进共同发展。五是深化区域次区域合作,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中国—斯里兰卡自贸区、中国—海合会自贸区等谈判。六是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这些都是我们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下一步的考虑。
  
主持人:自贸区建设是网友关注的热点,请您给网友介绍一下自贸区建设的情况和下一步工作。
  
支陆逊:目前,我国已签署13个自贸协定,涉及东盟、韩国、新加坡、巴基斯坦等2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除与韩国的自贸协定刚于6月1日签署而尚未生效外,其他已签自贸协定均已生效。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意见》提出的“加快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的总体要求,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推进在谈自贸协定的谈判进度。同时,进一步加大已实施自贸协定的宣传力度,对重点出口区域、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进行宣传,帮助企业拓展市场,降低成本,切实提高自贸协定优惠政策的利用率,让更多的企业从自贸区战略实施中获益。
  
主持人:《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我们也注意到,6月10日,国务院第9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请您介绍一下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都有哪些?
  
支陆逊: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渠道,也已经发展成为对外贸易的新模式、新亮点和新趋势。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是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内容。

  6月10日,国务院第9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商务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在广泛调研和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起草了这份文件。其主要目的是着力解决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突出问题,营造更加便利化的发展环境,鼓励国内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对外贸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在支持政策上,文件提出了优化海关监管措施、完善检验检疫监管政策措施、明确规范进出口税收政策等措施;在保障体系建设上,文件从建设综合服务体系,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经营行为,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等国家多双边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要求。

  为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2年3月,商务部提出了支持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对外贸易。201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商务部等部门制订的《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提出通过海关、质检、税收、外汇、支付和信用等六项措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今年3月,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进在跨境电子商务各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此外,在优化通关流程、落实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推进跨境外汇支付试点等方面,海关总署、财政部、税务总局、外汇管理局等各部门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随着《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的出台,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细化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在海关通关、检验检疫、进出口税收、外汇收付等方面一定会越来越便利,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也会迎来好的大环境。
  
网友匿名:过去十年,国内电子商务高速发展,成为的消费经济的新引擎,但活跃的是网上零售商或网店,中国经济根基的出口制造商并没有真正参与。国家希望通过跨境电商,成为外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必然需要激发中国出口制造商的积极参与,尤其是优质的出口制造商,商务部都什么具体政策吗?
  
支陆逊:刚才已经讲过,跨境电子商务是一个新生事物,是对外贸易的新模式,是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内容。在《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在海关监管、检验检疫、进出口环节税收以及电子商务的支付管理等,都明确提出了相关政策。我们相信通过政策的不断完善,通过企业的共同努力,越来越多的企业也会参与到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上来,跨境电子商务事业也会蓬勃发展。
  
主持人:网友都很关心今年外贸的形势,1-5个月,我国进出口下降8%,您能给网友介绍一下当前外贸的运行情况和对今年形势的分析?
  
支陆逊:今年,外贸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下行压力较大。1-5月,进出口同比下降8.0%,出口增长0.7%,进口下降17.3%。从1-5月外贸运行情况看,月度出口降幅逐步收窄,累计出口仍保持正增长;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国内需求走弱等因素影响,进口仍在低位运行。但是,我们看外贸不要就目前看目前,要有全球视野,要看看其他国家的外贸情况,同时也要看它的结构变化。

  今年以来,一般贸易、民营企业、新兴市场、机电产品、中西部地区仍然是出口的主要拉动力量,我国出口结构调整趋势继续向好。1-5月,一般贸易和民营企业出口分别增长6.3%和6.2%,分别贡献出口增量的396%和494%,可喜的是,5月当月,一般贸易和民营企业出口实现了由负转正。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6%,其中,手机、轨道交通、船舶等产品出口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有的高达20%。“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明显快于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仍然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长6.9%,贡献出口增量的176%。

  前5个月进口出现较大降幅主要是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以及国内投资、生产配套和消费需求增速有所放缓。1-5月,我国原油、塑料、天然气、纸浆、谷物、铜精矿等6类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数量增幅在3.2%-47.2%,价格降幅在6.6%-46.7%之间,共拉低总体进口8.7个百分点,减少进口付汇约56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400亿元,“少花钱多办事”,进口效益是提高了,国民福利是增加了。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外贸出口情况要好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据WTO统计,前四个月,美国、欧盟(一季度)、日本、韩国、香港、印度、新加坡、台湾地区出口均为负增长,我们出口增速分别高出这些国家和地区3.5-16.9个百分点不等。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外贸形势和下行压力,我们将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千方百计稳增长,坚定不移调结构,把稳增长、保份额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狠抓政策落实,下大力气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缓解融资难融资贵,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同时,研究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减负助力举措,增强企业信心,激发企业活力,努力实现外贸平稳增长。
  
主持人:非常感谢支司长回答这么多网友的问题,也非常感谢网友的关注,下次节目再见。
  
来源: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