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商品价格网 类型:转载 分类:新闻 2025-05-12 09:00
地缘政治风险与贸易缓和推动国际原油价格回暖
本周,国际原油市场整体呈现先抑后扬态势,主要石油品种均实现震荡回升,价格触底反弹,但仍处于近年来的低位水平。本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表现整体温和回升,各主要指标油种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反弹走势。从具体来看,布伦特原油周均价为62.243美元/桶,环比下跌3.77%,同比大幅下跌25.97%;阿联酋迪拜原油周均价报62.292美元/桶,环比下跌1.77%;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周均价为59.08美元/桶,环比小幅下跌0.72%,同比下跌25.01%;美国西海岸ANS原油周均价报65.692美元/桶,环比下跌0.55%;亚洲阿曼原油周均价63.526美元/桶,环比下跌2.18%;我国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原油期货周均价为464.975元/桶,环比下跌2.42%,同比下跌24.75%;布伦特原油期货周均价为62.046美元/桶,环比下跌1.75%。从价格区间来看,本周布伦特原油最高触及63.88美元/桶,最低报60.25美元/桶;WTI原油最高报61.02美元/桶,最低报57.21美元/桶。总体而言,尽管本周主要原油品种相比上周仍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但周内呈现逐渐回暖态势。
本周油价触底回升主要受到以下多重因素影响:首先,中美贸易关系出现缓和迹象成为推动油价回升的重要因素。何立峰副总理将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于5月10日在瑞士会晤,旨在中美贸易争端。市场分析师预计,若双方能够就降低关税达成初步协议,将有助于提振全球经济信心和原油需求前景。其次,地缘政治风险再度升温对油价形成支撑。印度与巴基斯坦边境冲突急剧升级,印度军方表示巴基斯坦在印度西部边境发动“多次攻击”,这一事态发展引发了市场对南亚地区能源供应和运输安全的担忧。瑞达能源分析师预计,冲突可能导致两国增加原油采购和炼油活动,推高区域性需求。此外,美英贸易协议的达成也为市场注入积极因素,英国同意将对美国进口关税从5.1%降至1.8%,美国则降低对英国汽车的关税,这被视为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重要突破,有助于缓解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与此同时,中国4月出口增速超预期,尽管原油进口量较上月下降6.5%,但整体经济表现仍好于预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需求前景的担忧。然而,市场仍面临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石油输出国组织及其盟友(OPEC+)决定继续增产依然是压制油价的主要因素。据路透社调查显示,尽管OPEC计划增产,但4月份OPEC原油产量实际小幅下降至2660万桶/日,主要因利比亚、委内瑞拉和伊拉克减产抵消了其他成员国的增产。此外,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并警告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对油价构成一定压力。市场分析师指出,原油期货曲线呈现罕见的“微笑”形态,表明市场预期短期供应紧张但中长期供应过剩,2025年夏季可能是油市供应紧张的尾声。在这种复杂局面下,多家投资银行已调整预期,高盛将2025年美国原油价格预期下调至56美元/桶。总体来看,尽管近期地缘政治风险和贸易关系缓和为油价提供了一定支撑,但OPEC+增产计划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仍将限制油价上行空间。
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走势分化
本周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整体表现分化,多数农产品呈现下行趋势,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玉米、小麦等品种价格环比走低,而豆油期货却逆市上扬,年同比大幅增长10.88%,成为市场焦点。从具体市场表现来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玉米期货本周均价报443.100美分/蒲式耳,环比下跌4.86%,同比下跌1.74%,周内最高价为461.25美分/蒲式耳,最低价为439美分/蒲式耳;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小麦期货表现同样疲软,周均价报513.950美分/蒲式耳,环比下跌0.24%,同比大幅下跌18.12%,周内最高价达526.5美分/蒲式耳,最低价为505.5美分/蒲式耳;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大豆期货周均价为1036.800美分/蒲式耳,环比微跌0.63%,同比大幅下跌14.70%;与此同时,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1号期货周均价为4151.000元/吨,环比小幅下跌0.22%,同比下跌11.29%。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豆粕期货周均价为287.560美元/短吨,环比下跌0.44%,同比大幅下跌23.05%,降幅为所有农产品中最大。值得注意的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豆油期货表现强势,尽管周环比下跌2.56%,但年同比大幅上涨10.88%,成为唯一实现同比正增长的品种,周内最高价为49.36美分/磅,最低价为46.95美分/磅。日本东京谷物交易所(TGE)玉米期货本周表现稳定,价格维持在39020日元/吨,环比持平,同比小幅下跌1.22%。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燕麦期货周均价为368.950美分/蒲式耳,环比小幅上涨0.64%,但同比下跌6.97%,周内最高价为375美分/蒲式耳,最低价为361美分/蒲式耳。
本周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分化主要受多重因素影响:首先,全球天气状况对农产品生产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中西部地区天气条件良好,有利于玉米和大豆播种进度,促使期货价格承压下行;而南美部分地区则遭遇干旱天气,影响大豆产量预期,对豆油价格形成支撑。其次,美元指数走强对以美元计价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压力,尤其对玉米和小麦等谷物价格影响显著。供需方面,美国农业部(USDA)最新报告显示全球小麦库存水平高于预期,而玉米产量预测上调,加剧了市场对供应充足的担忧。与此同时,我国持续加大农产品进口力度,特别是豆油进口量显著增加,这为国际豆油价格提供了重要支撑。地缘政治方面,黑海地区冲突持续,影响乌克兰和俄罗斯粮食出口渠道,尤其对小麦供应链造成不确定性。此外,能源市场波动也传导至农产品市场,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生物燃料需求,进而影响玉米和大豆价格走势。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全球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偏紧,抑制了农产品需求。生物燃料政策方面,美国和巴西等国对生物柴油和乙醇的政策调整,对豆油和玉米需求产生直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变化也是重要因素,美国和巴西在大豆出口市场的竞争加剧,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的采购策略调整,对国际市场产生深远影响。综合来看,供需基本面、宏观经济环境、气候变化和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共同塑造了本周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复杂格局,预计短期内市场仍将维持分化走势。
贵金属领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 黄金价格创新高后回落
本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呈现分化走势,贵金属特别是黄金表现强势,与此同时基本金属市场则整体走弱。黄金价格在触及历史高点后出现回调,不过整体仍保持高位运行,白银价格跟随黄金同步上扬,而铂族金属则涨跌互现,铜锌等基本金属则延续弱势调整。其中,贵金属市场整体上涨,黄金表现尤为突出。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现货黄金本周均价为3358.83美元/盎司,周环比上涨2.22%,同比大幅上涨44.13%,创下历史新高后小幅回调;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价格同样表现强劲,周均价达3346.82美元/盎司,周环比上涨2.40%,同比上涨43.65%。白银市场虽未能复制黄金的强劲走势,但整体同样维持坚挺,伦敦金属交易所白银周均价为3268.31美分/金衡盎司,周环比微跌0.11%,但同比仍大涨18.16%;COMEX白银期货周均价为32.52美元/盎司,环比上涨0.43%,同比上涨17.31%。铂族金属中,铂金价格表现相对强势,伦敦金属交易所铂周均价为983.69美元/金衡盎司,环比上涨0.66%,同比微涨0.63%;而钯金则涨跌不一,伦敦钯金周均价为970.17美元/金衡盎司,环比上涨2.22%,但同比微跌0.61%。从价格区间来看,本周伦敦黄金最高触及3395.26美元/盎司,最低为3312.25美元/盎司;COMEX黄金期货最高报3430.9美元/盎司,最低为3302.1美元/盎司,波动区间明显扩大。基本金属市场本周整体走弱。COMEX铜期货周均价为4.622美元/磅,环比下跌1.44%,同比基本持平,仅微涨0.08%;而我国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铜期货均价为75357.5元/吨,环比下跌0.96%,同比下跌6.22%。锌市场同样承压,上海期货交易所锌期货周均价为22057.5元/吨,环比下跌0.98%,同比下跌5.54%。总体而言,全球基本金属价格呈现温和下行态势,与贵金属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本周大宗商品市场表现差异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发酵,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海外生产的电影征收100%关税,并透露将在未来两周公布制药行业关税计划,贸易紧张局势升温。尽管美国与英国达成贸易协议,但全球贸易摩擦前景仍充满不确定性,欧盟已宣布考虑对高达950亿欧元的美国进口商品采取反制措施。与此同时,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即将在瑞士举行,市场对谈判结果充满期待。其次,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但鲍威尔表示需要更多数据支持才能开始降息,并表达了对特朗普加征关税可能带来通胀压力的担忧,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有所降温。第三,从供需角度看,全球铜市场出现有趣现象:在特朗普关税政策预期下,大量铜被运往美国,导致美国COMEX铜库存自3月底以来激增61%,创2018年10月以来新高,同时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4月份环比骤降60%,创历史最大降幅,反映出贸易格局的显著变化。此外,我国4月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量同比持平但环比下降6.2%,进一步影响市场情绪。展望后市,贵金属尤其是黄金仍有望保持强势,但短期波动可能加剧。随着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中美贸易谈判进展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路径的逐步明朗,市场或将迎来更大的波动。同时,基本金属价格走势将更多取决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以及我国需求复苏力度,短期内可能继续承压调整。投资者需密切关注中美高层经贸对话、全球贸易格局变化以及美联储政策信号等关键因素的发展。
全球天然橡胶市场持续走强
本周,国际天然橡胶市场全面走强,各主要交易所橡胶期现货价格均呈现不同程度上涨,其中泰国3号天然橡胶和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橡胶期货环比涨幅最为显著,分别达4.08%和3.96%,而与去年同期相比,所有品种均实现了大幅上涨,日本橡胶期货同比涨幅更是超过50%,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和供应紧张态势。从具体市场表现来看,新加坡商品交易所(SICOM)3号天然橡胶期货本周均价报218.200美分/千克,环比上涨0.58%,同比大幅飙升44.86%,本周最高触及222美分/千克,创近期新高;新加坡TSR20天然橡胶均价报171.680美分/千克,环比上涨1.81%,同比上涨30.59%;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3号天然橡胶期货表现强势,周均价达303.033日元/千克,环比上涨3.96%,同比大涨51.11%,周内最高报307.5日元/千克,最低为291.2日元/千克;泰国3号天然橡胶周均价报80.580泰铢/千克,环比上涨4.08%,同比上涨40.48%;印度尼西亚产1号天然橡胶价格相对稳定,周均价为124.625美分/磅,环比小幅上涨0.50%,同比上涨18.69%;我国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天然橡胶期货周均价报14,542.500元/吨,环比上涨0.62%,同比上涨20.16%,周内最高报14,620元/吨,最低报14,450元/吨。从整体来看,全球主要天然橡胶市场价格延续上涨势头,且同比涨幅普遍超过20%,反映出全球橡胶市场持续向好态势。
本周天然橡胶价格持续走强主要受到多重因素驱动:首先,从基本面看,全球天然橡胶供应持续紧张。东南亚主产区泰国、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正进入季节性减产期,加之泰国南部部分产区遭遇不利天气影响,导致割胶活动受限,产量下降。泰国橡胶管理局(RAOT)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泰国原料胶产量同比减少约8%,库存水平处于近五年来低位。其次,全球轮胎及汽车制造业需求复苏明显。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三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欧美市场汽车销量也出现回暖迹象,带动轮胎制造商增加原料采购。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表明,一季度我国轮胎产量同比增长12.6%,出口量增长9.8%,创历史同期新高。第三,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合成橡胶成本形成支撑,间接推高天然橡胶价格。本月初布伦特原油一度突破84美元/桶,创五个月新高,原油价格上涨导致合成橡胶成本增加,部分下游企业转向天然橡胶采购,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紧张。第四,国际航运成本上升推高橡胶价格。受中东地缘政治风险影响,红海航运危机持续发酵,国际航运费大幅上涨,橡胶从东南亚到欧美及我国的运输成本增加约20-30%,进一步推高橡胶到岸价格。第五,我国政策面利好提振市场信心。近期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鼓励汽车以旧换新等,这些政策有望进一步刺激汽车市场需求,间接带动橡胶消费。第六,投资资金流入推动期货市场走强。在全球通胀预期下,大宗商品作为对冲工具吸引大量投机资金流入,新加坡商品交易所(SICOM)和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橡胶期货持仓量均较年初明显增加,资金面支持助推价格上行。最后,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向好,特别是美国和我国经济数据表现超预期。美国4月制造业PMI回升至50以上,重返扩张区间;我国4月出口增长7.8%,好于市场预期,经济基本面改善带动对工业原料的需求增长。展望后市,在供应紧张、需求复苏及成本支撑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天然橡胶市场有望维持强势格局,但需关注全球经济前景、各国货币政策调整以及主产国增产计划等因素对市场的潜在影响。
责编:周晓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