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监测> 国际市场重要商品价格监测

来源:商品价格网 类型:转载 分类:新闻 2025-11-02 09:19

国际市场主要商品价格监测周报(1027-1031)

地缘冲突引爆供应担忧 国际油价周度强势反弹

本周国际原油市场在地缘政治事件的驱动下呈现大幅反弹走势。具体来看,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期货主力合约周度均价环比上涨2.52%,同比仍下跌11.48%;洲际交易所(IC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主力合约周度均价同样缺失,环比上涨2.58%,同比下跌10.06%。我国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原油期货主力合约表现同样强劲,周均价环比上涨3.04%,同比下跌12.23%。此外,其他多个原油行情也普遍上涨,但同比均处于下跌区间,跌幅在5.88%至11.25%不等。此番普涨主要源于美国突然宣布对俄罗斯两大石油巨头实施制裁,引发了市场对全球原油供应,特别是来自俄罗斯的供应可能中断的广泛担忧。

本周油价走势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首先,地缘政治风险骤然升温是推动油价上涨的最核心驱动力。本周,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俄罗斯最大的两家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卢克石油公司(Lukoil)实施制裁。这是特朗普政府首次因乌克兰战争对俄罗斯能源行业采取的直接制裁措施,力度空前,旨在从经济上向莫斯科施压。此消息一出,市场立即对潜在的供应缺口产生恐慌。俄罗斯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其原油出口若因制裁而受阻,将显著改变全球供需平衡。路透社报道指出,制裁可能导致高达150万桶/日的俄罗斯原油供应阶段性撤出市场,这一预期瞬间点燃了市场的做多情绪,推动油价在周中连续两个交易日录得超过5%的大幅上涨,创下数月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其次,制裁引发的连锁反应在需求端迅速显现,进一步加剧了供应担忧。根据路透社及其他媒体报道,在美国制裁宣布后,我国四大国有石油公司已暂停购买俄罗斯石油。与此同时,印度方面也出现重大变化,其最大的国有炼油企业印度斯坦石油公司以及最大的私营炼油商信实工业等,均宣布暂停或重新评估对俄罗斯石油的采购,并开始取消现有订单。我国和印度是俄罗斯原油最重要的两大买家,它们的集体行动使得市场担忧俄罗斯原油将难以找到替代市场,从而造成实质性的供应中断。尽管后续有消息称印度可能无视美方施压恢复部分采购,但初期的反应已足够对市场心理造成巨大冲击。然而,油价的上涨并非一帆风顺,市场也面临着来自宏观面和供应面的多重压力。一方面,美元保持强势,以及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限制了油价的上行空间。另一方面,石油输出国组织及其盟友(OPEC+)的增产预期对市场构成了持续的压力。有OPEC+代表透露,该组织预计将在12月会议上连续第三个月小幅增产,增幅约为13.7万桶/日。科威特石油部长亦表态称,OPEC已准备在必要时通过进一步取消减产措施来提高产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短缺。此外,沙特8月份的原油出口量已增至六个月最高,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市场的利空背景,使得油价在周后期涨势放缓并出现震荡,交易员在制裁引发的供应担忧与全球供应过剩的隐忧之间进行艰难权衡。美国计划采购100万桶原油以补充其战略石油储备(SPR)的消息,虽对市场情绪略有支撑,但影响相对有限。综上所述,本周油市在多空因素激烈博弈中运行,地缘政治带来的风险溢价回归成为主导周度行情的关键。

贸易政策与天气主导大豆玉米分化行情

本周国际农产品市场呈现分化走势,其中大豆及相关品种表现强劲,而玉米市场则承受一定压力。具体来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周内表现亮眼,环比大幅上涨7.06%,同比亦录得3.17%的涨幅,市场对中美贸易关系缓和的预期是主要推动力。豆粕期货同步走强,环比上涨4.49%,同比涨幅高达10.98%。豆油期货同样收涨,环比上升4.39%,但同比仍下跌6.88%。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玉米期货市场表现疲软,环比下跌1.47%,同比下跌1.09%,这主要受到美国玉米产量预估创纪录高位的压制。小麦期货亦小幅下跌,环比微跌0.78%,但同比仍上涨4.09%。其他农产品中,糙米期货环比下跌4.57%,同比大幅下挫25.56%;燕麦期货环比上涨1.85%,同比上涨4.62%;活牛期货环比持平,同比上涨5.60%;饲牛期货环比下跌1.44%,同比上涨13.04%。此外,有两个未知农产品指标分别出现1.00%和1.50%的环比涨幅。

本周农产品价格走势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首先,大豆市场的强势表现核心驱动力在于中美贸易关系的积极进展。根据资讯,在近期中美领导人会晤的背景下,市场对于双方达成贸易协议、我国恢复采购美国大豆的预期显著升温。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中将“很快”宣布一项重大贸易协议,而美国贸易代表贝森特也释放了乐观信号,指出中国可能在未来三年内每年购买2500万吨美国大豆。这一预期直接推动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攀升至数月高位。然而,也需要注意到,此前我国9月份自美国进口大豆量为零,为2018年11月以来首次,这反映了前期贸易争端的持续影响以及我国买家在关键谈判前的观望态度。此外,美国国内大豆供应压力巨大,有报道称因我国停购导致美国谷仓积压甚至崩塌,豆粒喷涌而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价格的上涨空间,但市场焦点显然更集中于未来需求的潜在改善。其次,玉米市场的疲软主要源于供需基本面的压力。供应端,美国玉米产量预估创下近160年来的新高,巨大的供应前景对价格形成了显著压制,导致美国农民对持续走低的价格感到失望。需求端,尽管出现“盘玉米”等新兴小众文化现象推高了特定鲜食玉米的价值,以及我国河南等地农民在秋收中积极应对(如自制烘干机解决玉米烘干问题),但这些局部因素难以扭转全球性的供应过剩格局。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近期我国多地(如辽宁、山东)出现烤肉店使用玉米作为燃料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对“粮食浪费”的广泛争议。尽管店家声称使用的是“陈苞米”并能帮助农民增收,且专家认为小范围使用具备合理性,但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部分区域玉米可能存在一定的消化压力或特定供需结构问题。同时,我国河南部分地区在秋收时节遭遇不利天气,导致此前在大旱中救活的玉米出现泡烂情况,这对当地玉米品质和供应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影响范围相对有限。最后,其他农产品的走势也各有驱动。小麦价格虽然周度小幅回落,但其同比仍保持上涨,反映出全球小麦供需格局相对大豆和玉米更为紧俏。油脂板块中,豆油价格同比下跌而豆粕价格同比大涨,体现了压榨利润来源的结构性变化。糙米价格的大幅下挫则可能与特定市场的供需失衡有关。总体而言,本周农产品市场除了受各自供需基本面的影响外,宏观层面的贸易政策动向、以及微观层面的区域天气和消费新现象共同塑造了复杂的价格图谱。

黄金白银高位跳水,铜价表现相对坚挺

本周国际贵金属市场经历了从狂热到急剧冷却的剧烈波动,黄金、白银等主要品种出现显著回调,而铜等部分工业金属则表现相对坚挺。具体来看,在报告期内,多个金属指标呈现分化走势:其中,环比下跌幅度较大的是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99.99收盘价环比下跌4.52%的品种,其同比涨幅仍高达44.98%;另一个环比下跌4.16%的品种是英国伦敦市场黄金现货,其同比涨幅为44.63%;此外,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环比下跌3.75%、同比上涨44.70%,英国伦敦市场白银现货价格环比下跌3.28%、同比上涨43.10%。此次贵金属市场的普遍回调,特别是黄金和白银价格的“断崖式”跳水,主要源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出现缓和迹象以及投资者大规模的获利了结行为。

本周贵金属价格走势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首先,地缘政治风险的显著降温是触发贵金属抛售的最直接导火索。此前支撑金价屡创新高的俄乌冲突等地缘紧张局势出现缓和信号,例如有报道称泽连斯基表示已准备好结束冲突。这极大地削弱了黄金作为传统避险资产的吸引力,导致大量寻求避险的资金撤离市场。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也出现缓和迹象,特朗普在贸易态度上的软化进一步改善了市场风险偏好,促使资金从黄金、白银等无息资产流向股市等风险资产。其次,技术性调整和投资者情绪转变加剧了市场波动。黄金价格在连续九周上涨并创下4381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后,市场积累了巨大的获利盘。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等知名投资者关于配置黄金比例(如15%)的公开讨论,虽然在长期看仍肯定黄金的价值,但在短期内可能引发了部分投资者对仓位进行再平衡的操作。当价格出现初步回调迹象时,触发了大规模的获利了结潮,形成了“多杀多”的局面。数据显示,10月21日伦敦现货黄金盘中最大跌幅达6.3%,创下2013年4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现货白银最大跌幅更达8.7%,这种急速下跌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第三,宏观经济环境与货币政策预期也在产生影响。尽管美联储在10月底的会议上再次降息25个基点,但市场对美联储未来货币政策路径存在分歧,内部“鸽鹰”之争激烈,关于下一任主席人选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市场的疑虑。美元指数在利空环境中反而出现反弹,从96上方一度逼近100大关,这种“美元与大宗商品同涨”的异常关系发生逆转,强势美元给以美元计价的黄金带来了压力。此外,市场对AI科技泡沫风险的担忧,虽然一度增强了黄金作为对冲工具的吸引力,但随着相关叙事面临质疑,也加剧了黄金作为“哑铃策略”一端的波动性。最后,从供需基本面看,虽然全球黄金投资需求在三季度激增47%,我国投资者更是购入了74吨金条金币,显示实物需求依然强劲,但期货市场和ETF等纸黄金市场的资金流向更为敏感和快速。在价格高位,部分机构投资者如一些保险公司可能放缓了增持步伐,甚至进行部分减持操作。同时,主要黄金生产商如New Gold、Centerra等公司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产量强劲,现金流改善,潜在的供应增加预期也对市场心理产生了一定影响。综合这些因素,在政治、经济、市场情绪和供需的多重作用下,贵金属市场经历了本轮显著的调整。

国际橡胶市场因多空因素交织呈现震荡分化

本周国际橡胶市场整体呈现震荡分化走势,不同市场与指标间表现各异。具体来看,在6个交易所橡胶价格,一个出现环比下跌,其余五个则出现环比上涨,但所有品种价格同比均呈现显著下跌态势。其中,印度尼西亚产1号烟胶片环比下跌1.67%,同比下跌14.14%;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3号烟胶片最近期货价环比上涨1.68%,同比下跌15.40%;新加坡商品交易所3号烟胶片最近期货价环比上涨1.42%,同比下跌12.86%;新加坡商品交易所TSR20橡胶最近期货价环比微涨0.42%,同比下跌10.76%;上海天然橡胶期货近月合约环比上涨1.91%,同比下跌12.03%;天然橡胶RSS3级曼谷评估价格环比上涨2.66%,同比下跌13.63%。这种走势主要受到日元汇率波动、区域供应担忧、下游需求稳定性以及宏观情绪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本周橡胶市场走势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汇率因素,特别是日元走势,对以日元计价的日本橡胶期货市场产生了直接影响。资讯中多次提到“日元走弱推动日本橡胶期货上涨”,例如在10月22日、10月26日等交易日,日元疲软为日本橡胶期货提供了支撑,使其能够抵抗住部分来自我国需求放缓的压力。反之,当日元走强时,如10月27日、10月28日所提及,则对日本橡胶期货价格构成压力。这种汇率波动是造成区域市场表现分化的关键原因之一。其次,供应端的不确定性为市场带来扰动。一方面,存在对天然橡胶供应的普遍担忧,这在本周支撑了市场情绪,马来西亚市场多次因“供应担忧”而收盘上涨或预期下周上涨。另一方面,具体的供应中断事件也时有发生,例如菲律宾巴西兰橡胶种植园的爆炸事件导致工人丧生,直接加剧了市场对供应稳定的忧虑。此外,我国上海期货交易所监控的橡胶仓库库存持续下降,例如10月23日当周减少9,898吨(降幅5.7%),10月30日当周再减1,425吨(降幅0.9%),库存的连续去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过剩压力,对价格构成支撑。第三,下游需求层面信号错综复杂。积极的一面在于,有资讯指出“稳定的下游需求”支撑了亚洲橡胶价格,尤其是在10月20日、10月21日等时段。同时,数据显示我国9月天然橡胶进口量同比增长21%,1-9月累计进口量也保持增长,反映出一定的实物需求。我国汽车轮胎产量的提升也被提及对天然橡胶市场构成稳定作用。然而,消极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半导体短缺与电动车放缓”的挑战,多家汽车制造商发出预警,这抑制了橡胶需求的增长前景,尤其是在10月29日、10月30日的市场表现中有所体现。此外,我国海南橡胶披露的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下降18.9%以及亏损情况,也反映出产业链部分环节面临的经营压力。第四,宏观经济与贸易环境的影响。市场情绪受到中美贸易关系动向、市场对我国可能出台经济刺激措施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例如10月29日、10月30日的马来西亚市场表现就与此相关。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资讯中多次提及)也通过成本传导和关联市场情绪影响着橡胶市场。此外,一些地缘政治或贸易摩擦,如“中国-荷兰芯片争端威胁汽车制造商”的报道,也曾短暂冲击市场信心。最后,从更宏观的产业视角看,全球天然橡胶供应格局中,泰国等主要生产国的产出情况、科特迪瓦出口的激增(如增长14.8%)等,都在持续影响长期的供需平衡。综上所述,本周橡胶市场在日元走弱带来的成本支撑、局部供应担忧、库存下降与相对稳定的下游需求等利好因素,以及全球汽车业结构性挑战、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等利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震荡分化的复杂局面。

责编:周晓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