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商品价格网 类型:转载 分类:新闻 2025-04-14 08:51
贸易战与供应增加引发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
本周国际原油市场呈现出显著下跌态势,受美国与中国贸易战升级以及欧佩克+增产决定的双重影响,全球主要原油基准价格均跌至四年来最低水平,国际油价整体呈现“断崖式”下跌走势。具体看,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周均价环比下跌12.33%至65.958美元/桶,同比大跌28.93%;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周均价为60.602美元/桶,环比下跌11.39%,同比下跌29.38%;阿联酋迪拜原油周均价报66.444美元/桶,环比下降12.56%,同比下降27.84%;亚洲阿曼原油周均价为65.200美元/桶,环比下跌12.34%,同比大跌33.24%;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原油期货周均价为472.150元/桶,环比下跌14.14%,同比下跌29.07%;布伦特原油期货周均价为63.912美元/桶,环比下跌10.81%,同比下跌29.16%。从价格区间来看,本周布伦特原油最高触及67.61美元/桶,最低报63.14美元/桶;WTI原油最高报62.40美元/桶,最低报58.17美元/桶,创下自2021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主要原油基准价格均已跌破70美元/桶的心理关口,这对许多原油出口国的财政平衡点构成严峻挑战。
本周国际原油价格暴跌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首先,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冲突急剧升级,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至145%,而中国随后宣布将对美国商品征收的关税从84%提高到125%,双方贸易战全面升级,市场担忧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密歇根大学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跌至50.8,创下2年多来的新低,显示贸易战已经开始影响消费者情绪。其次,欧佩克+上周宣布将在5月增加原油产量41.1万桶/日,远超市场预期的13.8万桶/日,这一决定在本周对市场形成持续压力。与此同时,沙特阿拉伯上周日宣布下调5月份主力原油售价,下调幅度达到2.30美元/桶,为两年多以来的最大降幅,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供应过剩的担忧。地缘政治方面,虽然中东地区仍存在紧张局势,特别是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冲突以及胡塞武装在红海地区的威胁,但贸易战和供应增加的影响压倒了地缘政治风险因素。此外,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已下调了2025年和2026年全球石油需求预测,并警告称贸易关税可能对油价产生严重压力。从油价历史走势看,目前价格已跌至新冠疫情以来的最低水平,这对依赖石油收入的产油国构成严峻挑战,包括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家都面临财政压力。市场供应层面,除欧佩克+增产外,全球浮动油轮上储存的原油量上周增加4.3%,达到5856万桶,进一步加剧了供应过剩忧虑。尽管如此,特朗普政府对伊朗石油业实施的新制裁以及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暗示可能会终止伊朗石油出口,为油价提供了一定支撑。在宏观经济层面,中国出口数据好于预期,美国就业市场表现强劲,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但未能阻止油价下滑。整体而言,当前原油市场已从供应短缺的担忧转向需求疲软的担忧,贸易战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成为主导市场的核心因素。
中美贸易战加剧全球大宗粮食市场震荡
本周国际大宗粮食市场呈现明显震荡走势,受美国发起的全球性贸易战影响,多数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市场氛围趋于紧张。其中玉米和小麦价格表现强劲,周环比分别上涨3.76%和1.15%,而大豆相对平稳,但同比下滑明显达13.56%。从具体品种看,本周玉米市场表现最为突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玉米期货强势上涨,周环比增长3.76%至476.15美分/蒲式耳,创下近两年来最大单周涨幅。CBOT小麦期货本周收涨1.15%至542.5美分/蒲式耳。大豆市场表现相对平稳,尽管面临贸易战阴霾,周环比仅微跌0.13%至1012.05美分/蒲式耳,但同比跌幅达13.56%。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1号期货本周反弹4.10%至4087.8元/吨,但同比下跌14.64%。豆粕期货上涨1.95%至294.28美元/短吨,豆油下跌1.62%至45.99美分/磅,燕麦期货大幅下跌4.53%至336.45美分/蒲式耳,表现分化。
本周粮食市场剧烈波动主要受多重因素影响。首先,中美贸易战急剧升级成为市场主导因素,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方随即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双方贸易摩擦加剧导致农产品贸易流向发生转变,亚洲买家已开始减少美国农产品采购。其次,美元指数大幅走弱至2023年7月以来最低水平,提振了美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第三,天气和生产因素继续影响市场,美国中部和南部平原降雨量有限可能加剧小麦干旱,而巴西丰收前景则对大豆价格形成压力。第四,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升级,除中美外,美国与欧盟、泰国等全球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也加剧了市场不确定性。全球粮食供应链正面临重组,巴西将成为主要受益者,预计将成为替代美国大豆向中国出口的最大供应国。根据全球粮食贸易新格局和当前供需状况,市场预期中期内玉米价格将保持相对强势,而大豆可能继续承压,投资者和贸易商需密切关注后续贸易政策变化及天气状况对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影响。
贸易战升级与美元走弱推动贵金属价格强势上涨
本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呈现明显分化,贵金属价格在中美贸易战升级和美元走弱的双重推动下强势上涨,黄金突破历史性3200美元/盎司关口,而基本金属则受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前景担忧影响普遍承压。其中,贵金属市场表现亮眼。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黄金周均价为3092.04美元/盎司,周环比微跌0.50%,但同比大涨31.46%;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周均价报3085.50美元/盎司,周环比下跌0.86%,同比上涨31.41%。本周金价最高触及3236.53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最低为2986.95美元/盎司,波动幅度达249.58美元。白银表现同样强劲,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银价周均价为30.35美元/盎司,周环比下跌8.08%,同比上涨7.87%,周内最高报3214.5美分/盎司;铂族金属则呈现弱势,铂周均价报928.37美元/盎司,同比下跌4.74%,钯金周均价913.56美元/盎司,同比大跌13.22%。基本金属方面,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铜期货周均价为4.33美元/磅,周环比下跌10.64%,同比上涨1.46%;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铜期货周均价为73486元/吨,周环比下跌6.97%,同比下跌3.49%;锌期货周均价为22170元/吨,环比下跌4.95%,同比小幅下跌0.52%。
本周贵金属价格强势上涨主要受多重因素驱动。首先,中美贸易战急剧升级成为推动金价的核心因素,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45%关税,中国随即反击将对美国商品关税从84%提高到125%,贸易战升级引发全球经济衰退担忧,推动投资者涌向黄金等避险资产。其次,美元指数显著走弱,降低了以美元计价的贵金属购买成本,对海外买家更具吸引力。第三,全球央行持续购金和投资者对黄金ETF的强劲需求为金价提供了支撑,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今年黄金支持的ETF录得三年来最大季度流入。此外,美国通胀数据低于预期,3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意外下降0.4%,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也出现下降,增强了市场对美联储可能在6月开始降息的预期,交易员目前预计美联储到2025年底将累计降息约90个基点。在地缘政治方面,中东和欧洲地区持续的紧张局势也增加了对避险资产的需求。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基本金属市场受到全球贸易前景不确定性和工业需求放缓忧虑的拖累,特别是铜价大幅下跌,反映出市场对全球制造业活动可能放缓的担忧。随着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和美元持续疲软,小编预计贵金属,特别是黄金可能维持强势,而基本金属则需要关注贸易政策变化和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进一步明朗。
全球贸易摩擦导致天然橡胶市场普遍下跌
本周国际天然橡胶市场普遍呈现大幅下跌态势,受全球贸易摩擦升级影响,主要交易市场价格较上周普遍下跌10%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则普遍上涨20%以上。从市场表现来看,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3号天然橡胶期货周均价报292.86日元/千克,环比大幅下跌12.87%,同比上涨高达46.04%,跌幅和涨幅在所有交易市场中均居首位;新加坡商品交易所(SICOM)3号天然橡胶期货周均价为209.76美分/千克,环比下降12.12%,同比上涨39.26%;新加坡商品交易所TSR20天然橡胶周均价为164.34美分/千克,环比下降12.72%,同比上涨25.01%;泰国3号天然橡胶周均价为70.00泰铢/千克,环比下降12.18%,同比上涨22.04%;我国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天然橡胶期货周均价为14,698元/吨,环比下降10.35%,同比上涨21.44%;印度尼西亚产1号天然橡胶周均价为126.88美分/磅,环比下降2.96%,同比上涨20.83%,跌幅相对较小。从价格区间来看,本周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期货价格波动较大,最高价达15,330元/吨,最低价为14,000元/吨,区间振幅达9.50%;新加坡商品交易所3号天然橡胶期货价格区间为200-219.9美分/千克,振幅为9.95%。
本周国际天然橡胶市场大幅下跌主要受到以下多重因素影响:首先,全球贸易摩擦急剧升级成为推动橡胶价格下跌的主要催化剂。美国对中国实施新一轮加征关税措施,引发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的担忧,进而打压包括橡胶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国际原油价格同步下跌,布伦特原油价格大幅下跌3.4%至63.27美元/桶,作为合成橡胶的重要原料,原油价格下跌对天然橡胶市场形成间接压制。其次,在宏观经济层面,全球制造业特别是汽车产业面临较大压力。轮胎生产商面临成本上升和需求不确定性的双重挑战,橡胶采购趋于谨慎。根据报道,固特异轮胎橡胶公司股票价格本周一大跌9.07%,反映出市场对轮胎行业前景的担忧。全球最大的橡胶消费市场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汽车产销不及预期,进一步抑制了橡胶需求。此外,投资者情绪受到贸易摩擦升级的严重影响,避险情绪升温,资金从大宗商品市场流出,而观望心态加剧,抑制了市场交易活跃度。然而,橡胶市场的下跌也受到一些因素的抑制。供应方面,主要天然橡胶生产国如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正处于休割季节,产量受到季节性因素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价格下行压力。同时,林吉特汇率对美元走弱以及市场对我国出台经济刺激措施的预期也为橡胶市场提供了部分支撑。橡胶工业供应链也正在发生积极变化,Univar Solutions与Cabot Corporation达成的新分销协议将加强巴西市场的高性能轮胎和工业橡胶应用产品组合,反映出行业对未来橡胶市场的长期信心。全球合成聚异戊二烯橡胶市场预计将保持稳健增长,根据分析预测,该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34.3亿美元增长至2034年的77.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05%,这主要受到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和医疗保健行业对高纯度合成橡胶需求增加的推动。长期来看,尽管短期内市场面临压力,但橡胶作为基础工业原料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逐步消退,贸易摩擦缓和,橡胶市场有望重回上升轨道。
责编:周晓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