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商品价格网 类型:转载 分类:新闻 2025-03-11 09:10
国际主要品种原油下跌
本周,国际原油市场整体呈现下跌态势,多数主要原油品种价格较上周有所下滑。这一趋势反映了市场对供过于求局面以及全球需求放缓的持续担忧情绪。其中,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周初价格为74.91美元/桶,但随后逐步下滑,至周中最低跌至70.59美元/桶。临近周末,价格略有回升,最终收于72.99美元/桶,整体呈现“先跌后稳”的走势。尽管如此,与上周相比,价格仍明显下行,显示出市场信心的不足。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周初价格为68.38美元/桶,至周中降至67.02美元/桶。虽然期间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下行趋势未被扭转。迪拜原油价格从72.91美元/桶降至71.83美元/桶,跌幅相对温和。而亚洲阿曼原油则从周初的75.26美元/桶下滑至71.71美元/桶,随后在72.16至72.70美元/桶之间窄幅波动,显示出一定的价格弹性,但未能改变整体下行的基调。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原油期货价格在本周表现尤为疲软,从538.50元/桶持续下滑至509.60元/桶,跌幅显著。尽管周后期略有回升至512.30元/桶。美国西海岸ANS原油在本周中出现了异常波动。从3月3日的68.31美元/桶跌至3月5日的66.38美元/桶后,价格在3月6日突然跳升至72.06美元/桶,并于3月7日进一步升至73.55美元/桶。
本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普遍下跌,其原因可以用供过于求的持续担忧、全球需求放缓的预期以及区域供需动态的综合影响来解释。首先,供应过剩的压力是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2025年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预计将增加150万桶/日,而全球石油需求增长仅为105万桶/日,这种供需失衡的预期令市场承压。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也指出,未来两年的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将低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供应过剩的担忧,导致油价下行。其次,需求端的疲软同样显著。美国2月消费者信心恶化,显示出经济放缓的迹象,可能削减能源需求;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和运输部门石油需求也可能因经济活动减弱而下降,直接拖累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原油期货价格,本周跌幅达到6.57%。人民币汇率波动也可能对以人民币计价的油价构成额外压力。此外,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有限。尽管美国对俄罗斯石油行业的制裁可能限制部分供应,但市场对此反应冷淡,更关注供需基本面而非地缘政治风险,因此制裁未能有效支撑油价。总之,本周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核心原因是全球供过于求的压力和需求放缓的预期,而区域性供需变化则对部分油价形成差异化影响。
关税政策与供需变化共同影响大宗商品市场走势
本周,玉米、小麦和豆油跌幅较大,大豆价格震荡下行,CBOT大豆跌幅较小,而DCE大豆1号期货和燕麦表现相对坚挺,市场呈现分化走势。其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玉米期货均价为444.250美分/蒲式耳,环比下降5.83%。CBOT大豆期货均价为1000.850美分/蒲式耳,环比下降2.24%。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1号期货均价为4138.8元/吨,环比上涨1.33%。CBOT小麦期货均价为530.4美分/蒲式耳,环比下降5.34%。CBOT豆油期货均价为42.616美分/磅,环比下降5.04%。CBOT燕麦期货均价为365美分/蒲式耳,环比上涨0.79%。整体而言,本周市场呈现分化走势,玉米、小麦和豆油跌幅较大,大豆价格震荡下行,而燕麦和大豆1号期货表现相对坚挺。
本周大宗商品市场的显著特点及变动原因主要受到多重因素交织影响。首先,美国总统特朗普于3月4日宣布对加拿大、墨西哥和我国实施新的关税政策,导致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直接冲击了玉米、大豆等商品的出口预期。加拿大和墨西哥作为美国玉米和大豆的重要市场,其关税政策导致出口需求下滑,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减少对美国大豆采购,转向巴西等地,促使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下跌,同时巴西大豆溢价在帕拉纳瓜港升至85美分/蒲式耳,创2022年以来同期新高。其次,全球经济复苏迹象为市场注入一定信心,美国12月新增就业人数达25.6万人,远超预期,失业率降至4.1%,我国出口增长超出预期,这些数据提振了对大宗商品需求的乐观情绪,部分抵消了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供需关系变化显著,南美天气改善推动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丰收,全球供应增加压制了大豆和豆油价格,而美国玉米库存偏低为玉米价格提供一定支撑。此外,北半球冬季用油高峰叠加寒潮天气,提振了豆油等商品的需求,但未能扭转整体跌势。政治层面,我国对美国大豆加征10%关税,作为对美方政策的报复,进一步削弱美国大豆竞争力。相关产业方面,美国豆油出口在2025年初创15年新高,因棕榈油价格高企失去竞争力,但关税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后续出口前景。综上,本周市场在关税冲击、供需调整及经济复苏信号的共同作用下,呈现震荡下行的复杂格局,短期内情绪偏谨慎。
地缘风险与经济复苏推涨贵金属与工业金属价格
本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呈现出贵金属与工业金属齐头并进的态势。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价格在本周内创下新高,而铜、锌等工业金属也表现出强劲的上涨动能,市场整体走势积极,投资者情绪乐观。具体来看,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黄金周均价报2910.164美元/盎司,环比上涨0.47%,同比大涨35.82%;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周均价为2906.84美元/盎司,环比上涨0.24%。白银市场表现更为强劲,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白银周均价达3219.08美分/金衡盎司,环比上涨1.75%,同比上涨33.76%。铂族金属方面,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铂金周均价报965.11美元/金衡盎司,环比上涨0.66%,而钯金周均价为946.588美元/金衡盎司,环比上涨1.91%,创下近三周新高。基本金属市场同样表现强势,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铜期货周均价报4.669美元/磅,环比上涨3.25%,同比大涨20.58%;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铜期货周均价报77510元/吨,环比上涨0.77%;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锌期货周均价报23748元/吨,环比上涨0.47%,同比上涨14.11%。从价格区间来看,本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黄金最高触及2923.42美元/盎司,最低报2887.34美元/盎司;白银最高触及3272.26美分/金衡盎司,最低报3160.5美分/金衡盎司;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铜期货最高报4.7765美元/磅,最低报4.5535美元/磅。
本周大宗商品市场的显著特点是贵金属和工业金属价格的普遍上涨,尤其是黄金、白银和铜的强劲表现,主要是因为:首先,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是贵金属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中东地区紧张局势持续升级,特别是以色列与哈马斯冲突加剧,叠加美国对俄罗斯能源行业制裁升级,促使投资者转向黄金等避险资产。其次,全球经济复苏迹象提振了工业金属需求。美国非农就业数据超预期,显示经济韧性,我国出口增长超出预期,这些积极信号增强了市场对铜、锌等金属的需求信心。然而,我国铜进口数据疲软,1-2月进口下降7.2%至83.7万吨,引发对国内经济实际状况的担忧,或因贸易战威胁导致进口提前囤积。供需方面,铜和锌供应紧张,我国下游刚需补库推动现货成交放量,新能源汽车和基建需求增长进一步支撑价格。货币政策方面,美元走弱降低了以美元计价的商品成本,刺激购买。此外,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波动,贸易商加速向美国运送金属,扭曲了市场格局。
国际天然橡胶市场本周呈现下跌态势
本周,国际天然橡胶市场整体呈现下跌态势。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供应端压力以及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多数主要市场的天然橡胶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市场情绪偏向谨慎。具体看,本周印度尼西亚产1号天然橡胶均价为131.875美分/磅,环比上周下跌1.12%,同比去年同期上涨25.60%。新加坡商品交易所(SGX)3号天然橡胶期货均价为239.980美分/千克,环比下跌1.36%,同比大幅上涨59.32%;新加坡商品交易所(SGX)TSR20天然橡胶均价为202.640美分/千克,环比微跌0.14%,同比上涨54.15%。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3号天然橡胶期货均价为355.640日元/千克,环比下跌3.31%,同比上涨77.34%,成为本周跌幅最大的商品。泰国3号天然橡胶均价为80.264泰铢/千克,环比下跌1.05%,同比上涨39.93%。我国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天然橡胶均价为17418.000元/吨,环比下跌0.90%,同比上涨43.91%。尽管同比数据仍显示出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本周环比下跌趋势明显,尤其是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3号天然橡胶期货跌幅显著,反映出市场短期调整压力。
本周天然橡胶价格下跌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受以下因素共同作用:首先,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市场需求疲软。近期全球制造业PMI数据表明,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活动收缩,尤其是汽车和轮胎等橡胶下游产业订单减少,导致需求减弱。其次,供应端压力增加。东南亚主要产胶国如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因季节性因素产量上升,加之部分国家政策调整促进出口,市场供应相对充裕。第三,丁二烯市场的不确定性对天然橡胶形成压制。丁二烯国内装置集中检修,但新装置投放预期和全球石脑油供应缺口可能影响其价格,进而波及天然橡胶市场。第四,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影响橡胶制品出口,日本橡胶期货因美国新关税引发的贸易战担忧跌至近两个月低点。第五,原油价格下跌拖累市场情绪。原油价格走低降低合成橡胶成本,部分替代天然橡胶需求,进一步压低价格。
责编:周晓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