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召开《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方案》专题新闻发布会

手动刷新

 【何亚东】: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商务部专题新闻发布会。

近日,商务部等5部门联合出台了《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方案》,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商务部流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张祥先生,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李亮先生,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张雁女士,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二级巡视员赵建军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们首先请张祥先生作介绍。

 【张祥】: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城市商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城市商业是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载体,是稳定就业、保障民生、繁荣市场的重要抓手,是联通内外、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推动城市商业转型提质,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商务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出台《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方案》,对城市商业体系建设工作作出部署。

《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提出结合城市更新,实施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构建以全国示范步行街(商圈)为引领、特色商业街区为支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基础,布局合理、设施齐全、业态丰富、供给优质、安全便利的城市商业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方案》明确了七个方面21条主要任务。一是完善网络布局。推动步行街(商圈)设施改造和业态升级,创新发展特色商业街区,扩围升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二是推动业态升级。面向不同层级领域消费需求,培育品质业态、布局专业业态、加强保障业态,促进线下线上融合发展。三是丰富优质供给。扩大国际精品、国货潮品、外贸优品等多元化商品供给,深化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推动高品质商品和高质量服务融合互促。四是强化运行保障。加强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体系和商务领域“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二手商品流通渠道。五是优化空间利用。“一店一策”开展存量商业设施改造,鼓励多元业态创新,强化新兴技术赋能。六是完善发展规划。结合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科学规划布局城市商业网点,动态优化商业设施供给。七是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商圈等新兴领域党的建设,加强多部门协调联动,加大工作指导力度、推动形成政策合力。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方案》落实落细,不断促进城市商业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贡献。谢谢大家!

 【何亚东】:

谢谢张祥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下面请提问。

 【总台央视新闻记者】:

《方案》对我国城市商业体系建设作出了详细部署,请问商务部牵头实施城市商业提质行动主要有哪些考虑,《方案》有哪些新的特点?

 【张祥】: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城市商业贴近百姓生活,是集聚优质商业资源、满足居民日常购物休闲需求的重要平台,更是优化消费环境、创造消费需求、提升消费体验的重要载体。实施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举措。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针对城市商业发展现状、问题与需求,在广泛调研和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刚刚印发的《方案》。《方案》主要有四个方面特点,体现为“四个融合”:

一是将商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融合。针对城市商业设施布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求各地结合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总量、消费需求、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城市商业设施供给规模,科学规划布局城市商业网点,为城市商业发展明确“路线图”,与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交通规划等有效衔接,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

二是将商业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融合。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我们持续创新业态、丰富供给、改善服务,面向首发新品、时尚名品、潮流精品等消费需求,我们打造高品位步行街(商圈),让消费者“一站式”享受优质消费资源;面向传统历史、特色文化、潮玩文娱等功能需求,我们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打造承载历史记忆、独具地域特色、新兴业态集聚的消费场景;面向“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一收一洗”等居民日常需求,这里的“一店一早”指的是便利店、早餐店;“一菜一修”指的是菜市场、生鲜店和维修点;“一老一小”指的是养老服务、托服务;“一收”指的是再生资源回收点;“一洗”指的是洗车店。对于这些百姓日常生活的需要,我们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扩围升级,满足城市居民“家门口”消费需求。实际上,包括我们媒体朋友在内的广大市民既是城市商业发展的受益者,也是城市商业发展的贡献者。

三是将商业发展与城市运行相融合。为更好服务城市日常运行,我们着力打通城市运行微循环,提升城市经济运行效率。完善城市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体系,发挥“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功能,助力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建设;通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设施与二手商品流通网点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四是将商业发展与开放交流相融合。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商业是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领域,我们将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优化支付结算、免税退税等国际化服务,充分展示中国扩大开放政策成果;我们将以老字号等国货“潮品”为主体,打造一批承载商业底蕴的“必购必带”城市伴手礼,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将为全球优质商业资源集聚和创新人才汇聚提供广阔空间,共同分享中国市场发展的红利,实现更大范围互利共赢。谢谢大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近年来,部分地方出现商业营业用房空置现象,造成资源浪费。《方案》提出要优化城市商业设施供给,请问自然资源部在规划、土地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政策举措,用以盘活存量商业用房用地,促进实体商业发展?

 【李亮】:

近些年来,为解决商业用房空置率较高等问题,自然资源部积极研究出台相关规划、土地政策措施,支持地方盘活存量商业用房,促进实体商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细化摸底调查,及时掌握存量商业用房底数。已部署在城市国土空间监测工作中,在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区监测范围内,采集零售商业场所等的空间位置、占地范围、建筑面积、建设状态、商业属性等内容,形成监测数据,为地方开展规划正向优化、商业用地调控等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强化规划引领管控,优化商业用地空间布局。在指导地方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中,强调综合考虑区域功能定位、市场需求、现状存量等情况,合理安排商业用地的规模、结构和布局;鼓励商业、餐饮、休闲等商业功能与居住功能适度混合,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支持地方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年度体检和五年评估,进一步优化商业用地的规模、结构和布局。三是支持存量空间盘活优化。发布了《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首个聚焦存量盘活的技术标准,《指南》提出地方可以结合实际,分层编制、动态编制详细规划,并动态维护,有效应对了存量提质增效阶段项目面广点散、推动周期长的特点,为盘活存量商业用房用地增加了操作弹性。四是明确过渡期支持政策。对于利用存量商业用房和土地资源发展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开展线上线下融合业务以及建设电子商务快递物流项目,利用商业、办公等存量房屋举办养老机构,闲置商业用房作必要改造用于举办医疗机构等情形,可享受过渡期支持政策,在5年内按原用途和权利类型使用土地。五是支持收回收购商业用地。今年会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土地储备有关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5〕45号),指导各地充分运用专项债券资金开展土地储备工作,收回收购包括商业服务业用地等在内的闲置存量土地。六是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允许试点城市优化存量商业土地利用,并明确允许按新规划用途自行改造或联合改造、支持低效商业用地转型等具体举措,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和用途合理转换。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7月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方案》中强调结合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业态丰富、供给优质、安全便利的城市商业体系。请问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推动城市商业更新提质发展?

 【张雁】:

城市商业体系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载体。今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对加强传统商业设施改造利用,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和旧商业街,以及培育消费新场景都作出了明确要求,指出了实施路径,提供了支撑保障。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会同商务部等部门共同抓好贯彻落实,结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从规划、建设、管理三方面,协同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业态丰富、供给优质、安全便利的城市商业体系,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第一,在规划上,重点是深入开展城市体检,科学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促进城市商业体系布局优化和功能完善。今年,我部城市体检范围扩展到地级以上城市和部分县级市,共有499个城市,对这些城市的小区、社区和街区进行体检,深入查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摸清商业服务设施、服务内容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建立问题台账,提出整治建议。同时,依据城市体检结果,编制实施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统筹谋划包括各类商业设施在内的城市更新重点任务、建设项目确定实施时序,建立完善“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划实施体系,有力有序有效的推进各类项目的更新改造。

第二,在建设上,重点是结合完整社区建设、老旧街区改造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统筹推进各类商业设施改造,促进商业业态升级。近年来,我部会同商务部等部门在106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改造养老、托育、便利店等各类服务设施2200余个;会同国铁集团在5个城市开展老旧火车站与周边街区统筹实施更新改造试点,因地制宜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营造了多元有序的商业氛围。接下来,我部将发挥好这些工作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持续推进各层级商业设施改造。在社区层面,我们将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推动完整社区扩面提质增效,协同做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扩围升级,建设让群众满意的“好社区”,提升社区商业供给质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精准化、精细化的优质服务。在街区层面,我们将重点推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功能转换、业态升级、活力提升,丰富商业业态,促进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集聚,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活力街区,助力城市商业提质行动的实施。在历史文化保护中,我们将加强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引入文化展示、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新功能,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商业设施协同联动,积极拓展新消费场景。

第三,在管理上,重点是以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为载体,提升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助力城市商业平稳运行。一方面,我部指导各地聚焦流动摊贩、跨店经营、商业外摆等城市治理难点问题,通过城市管理进社区,探索创新优化政务服务、加强智慧治理、规范文明执法、推动多元共治等工作路径和方法,持续优化提升步行街、商业街区、沿街商业营商环境,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将组织开展城市小微空间的整治提升工作,以市容环境、街区风貌、城市家具等为整治提升主要内容,在公共空间中精心培育公共空间新业态空间,打造城市公共空间新消费场景,推动城市环境品质和城市治理能力整体提升,更好的促进城市商业的更新提质发展。

 【国际商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商务部正在开展全国示范步行街(商圈)创建工作,《方案》也对推动步行街(商圈)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部署。请问当前全国示范步行街(商圈)创建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祥】: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城市,“城”因“市”而生、“市”因“城”而兴。步行街(商圈)不仅是城市商业的发源地和核心区,也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确认19条全国示范步行街、20个全国示范智慧商圈,推动现有步行街(商圈)设施改造和业态升级,抓住步行街(商圈)发展的“小切口”,做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从目前来看,三方面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一是消费升级的“助推器”。全国示范步行街(商圈)积极推进商品和服务业态合理布局、动态更新,引进国际精品、国货“潮品”、外贸优品,发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业态和场景,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促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把“人气”变成“商气”,让“游客”变成“顾客”。2024年,全国示范步行街(商圈)共实现客流量超4000亿人次、营业额超50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80万个,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全国示范步行街(商圈)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8.8%、6.0%,为各地促消费、扩内需、稳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全国示范步行街(商圈)着眼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商旅文体健融合、国内国际融合,让步行街(商圈)成为城市商业创新转型的前沿阵地。据统计,全国示范步行街(商圈)共拥有中华老字号店铺400余个,各类首店、旗舰店4000余家。其中,石家庄湾里庙步行街利用街区开放空间建设“商业盒子”填补业态空白,成为年轻消费者的网红“打卡地”。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紧抓免签政策优化契机,成为海外游客入境消费“第一站”。

三是城市形象的“新名片”。各地充分发挥步行街(商圈)集购物休闲、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优势,推动传统文化、时尚生活与城市商业有机结合,以步行街(商圈)为载体,把历史建筑用起来、使文体资源活起来、将周边区域串起来,让商业氛围浓起来,打造靓丽的城市名片。比如哈尔滨中央大街步行街突出东西方元素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融合,“修旧如旧”还原老街历史风貌。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深入挖掘盛唐文化内涵,因地制宜串联四大广场、四大文化场馆、五大文化雕塑,形成独树一帜的文化IP。

下一步,商务部将加强工作指导,优中选优、动态管理,稳妥有序推进全国步行街(商圈)示范创建工作,把步行街(商圈)打造成当地居民常来的“会客厅”、外地游客必到的“打卡地”、国际旅客了解中国的“新窗口”。谢谢大家。

 【中国证券报记者】:

《方案》提出,支持“商业+旅游”“商业+文化”融合发展,引导城市商业设施与旅游景点、历史建筑、演艺场馆等协同联动。请问文化和旅游部在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赵建军】:

文化和旅游具有涉及面广、带动力强、开放度高的特点,当前,文化、旅游与商业等领域的融合日益广泛,“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催生出更多广受欢迎的新业态、新场景。文商旅融合发展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的任务。本次印发的《方案》进一步聚焦文旅与商业的融合,提出了多项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从三个方面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推动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鼓励各地合理利用城市存量商业设施、老旧厂房、老旧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存量空间,以创意赋能、风貌改造、业态提升等方式,发展文化娱乐、创意设计、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旅游演艺等各类文化和旅游业态,盘活存量空间,拓展文旅消费新场景,实现功能转换、活力提升。持续开展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深入实施“百城百区”“百城千站”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推进文旅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丰富消费场景。

二是推动文商旅融合载体焕新。文化和旅游部已在全国确定了三批345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大多数都是以文商旅融合为典型业态。今年9月中旬我们在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期间举办了文商旅融合发展交流促进活动,指导有关机构联合发布《文商旅融合发展倡议》,凝聚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行业共识。下一步,将会同商务部等部门引导特色商业街、创意街区、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街区创新发展,在城市中心区域、重点步行街(商圈)、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培育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通过标准制定、典型推介等形式,支持发展更多集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商业消费于一体的文商旅综合体。支持发展“旅游+演艺”“旅游+购物”“旅游+餐饮”等融合模式,发展夜间文旅经济,丰富体验内容,拓展消费链条。

三是支持文商旅业态创新。引导旅游景点、演艺场馆等与城市商业设施协同联动,开发富含地域特色的文旅产品及服务。支持非遗相关产品和服务进入有关消费场所,深入开展四季非遗购物月活动。引导各地深入挖掘所在地特色文化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和商业活动中,培育特色文化主题IP,开发时尚国潮产品,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商旅融合产品,打造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沉浸式文旅体验空间,让游客在购物、休闲的同时,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

 【总台央广记者】:

我们注意到,《方案》对城市商业体系建设的各环节、各方面都进行了详细部署,请问商务部下一步将如何推动《方案》更好落实?

 【张祥】: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城市商业是城市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力的具体体现,我们出台《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方案》,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凝聚各方力量,充分激发城市商业发展活力,让城市商业更有品质、更有温度,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秩序,统筹运用相关资金和政策工具加强对城市商业体系建设支持,为《方案》落地落细提供坚实有力保障。

一是加强规划支撑。刚才自然资源部的李局长就规划引领城市商业体系建设作了很好的解读。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张司长,就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如何推进城市商业体系建设作了很好的介绍。文化和旅游部的赵巡视员就如何将商业与文化、商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作了很好的介绍。接下来我们几个部门将联手推进,确保城市商业提质“有规可循”。坚持实时监测、动态优化,合理控制增量、灵活调整存量,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发展。

二是优化商业环境。我们将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团结行业协会、高校智库、经营主体等各方力量,畅通交流渠道,提高政策制订的针对性,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形成群策群力、有效协作的工作格局。通过推广“一网通办”“一窗通办”等典型经验做法,持续优化办事体验,实现规范化管理、高效率运转,构建企业诚信经营、消费者放心消费的城市商业发展氛围。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我们将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中,指导各地统筹使用中央财政资金,充分发挥各类金融工具作用,推动城市商业设施优化调整、改造升级,为城市商业转型提质提供长效支持。统筹考虑线上线下、商品服务等不同业态特点,推动制定促进城市商业繁荣发展的支持政策和监管标准,持续营造公正平等、创新自由的城市商业发展环境。谢谢大家。

 【何亚东】:

如果没有其他问题,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