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策发布>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来源: 类型: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单位】安徽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皖政〔2006〕62号
 【发布日期】2006-08-24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稿件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2006年第19号)

-----------------------------------------------------------------------------------

安徽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切实举措。为进一步引导和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构建和谐安徽,推进安徽奋力崛起,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时期服务业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全省服务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十一五”服务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103.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18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2.7%,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0.6%,较“九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
  二是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信息、技术、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兴业态不断拓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和营销方式迅速发展,房地产、旅游、信息、通讯、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已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服务业企业不断壮大。流通、旅游、信息、交通运输等行业涌现出一批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2家,超10亿元的企业近20家。
  四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2005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6.1%,比“九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目前,全省地税收入服务业占55%左右,已成为我省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总数比重由2000年的24.6%提高到2005年的30.0%,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载体。
  五是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05年全省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50.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57.5%,服务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供给能力明显提高,逐步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服务。
  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总量偏小。2005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居全国第14位,居中部六省第4位。二是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005年,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占全省服务业比重不到1/3,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乡服务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服务业发展缓慢。三是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整体质量不够高,缺少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企业技术水平较低,经营方式比较落后,总体竞争力不强。

  (二)“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加速,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
   1.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发展观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必将促进服务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2.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加速推进,为服务业发展拓展了空间。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健全,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服务业发展能量将逐步释放,这有利于推进服务业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新的消费热点将加速形成。
   3.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将为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发展契机。“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我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入新的服务理念和新的服务产品,更好地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4.“861”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八大基地、六大工程和服务业建设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大道路、港口、码头、机场、市政以及环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必将进一步增强服务业供给能力。
  “十一五”时期,我省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不利因素:一些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服务业有效需求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较滞后,少数行业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业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管理方面的人才缺乏,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方法还不够健全。对这些不利因素需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化解。

  二、“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以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全面拓展生产性服务业,规范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积极带动农村服务业发展。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完善政策措施,整合服务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规范服务市场,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服务业总量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到2010年占GDP比重达到43%左右,使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相协调。
  ——服务业就业人数显著增加。“十一五”期间,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5%左右,到2010年达到135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到35%,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使服务业成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渠道。
  ——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比重不断提高,传统服务业得到进一步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逐步拓宽,产业素质不断增强;城市服务业全面快速增长,农村服务业不断拓展。力争到2010年现代服务业产值占全部服务业产值的50%。
  ——服务业活力进一步增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多种所有制并存、竞争有序、运行高效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服务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效益不断提升。

  三、“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重点

  “十一五”时期,在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同时,重点推进十个方面的发展:

  (一)现代流通业
  按照服务高效化、物流现代化、管理智能化的要求,加强综合运输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快速物流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加速融入长三角物流圈。培育物流市场,促进各种物流功能、物流资源、物流要素系统的整合,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合肥、芜湖、蚌埠及安庆、阜阳等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区,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园区,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支撑作用。“十一五”期间,运输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达到600亿元以上,成为服务业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初步形成省、市、县互联互通;与长三角地区全面对接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
  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发展一体化运输。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运输管理水平,推广智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货运代理、客货营销等中介服务。
  构建以大型市场为中心,以区域性重点市场为骨干,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为补充,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重点发展粮食及鲜活农产品、重要生产资料、工业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功能创新、交易方式现代化和辐射力强的大中型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功能,提升档次;鼓励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销售网络、特许经营、多式联运、电子商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商业。推进大型连锁企业发展,通过业态创新、流程再造和技术更新,引导新兴流通业态的发展壮大,优化流通结构,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大型超级市场和特色连锁为主体,超市、专业店、便利店、仓储式商场共同发展的现代流通业新格局。“十一五”期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到2010年达到3000亿元;并形成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流通企业5家左右,50~100亿元的5~10家。

  (二)信息服务业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我省信息资源密集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大力发展系统集成、电信服务、计算机网络服务、数据库服务、软件开发等信息服务业,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信息业重要基地。“十一五”期间,信息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达到450亿元。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法律环境、信用和安全认证体系,建设安全、便捷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引导推广面向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推进电子政务。整合网络资源,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构建政务信息网络平台、数据交换中心、数字认证中心,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加强县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积极发展为农服务信息业,缩小城乡、区域间信息服务水平的差距。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互动的门户网站体系,依法开放政务信息,促进办事程序规范。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数字产业,积极发展动漫产业。
  开发基础数据资源和办公资源,完善重点业务系统,重点建设地理、市场、科技、政务和公共等五大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完善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加快建成高速数据传输网络,优化和完善电信主干网络、宽带接入网络、移动通讯网络,加强网络维护和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促进产业融合,创新业务品种,扩大市场需求。力争到2010年,全省电信业务总量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900万户,比“十五”增长3倍。
  加快合肥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培育沿江信息软件产业集群。发展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培育和壮大信息资源服务市场,开拓各类增值服务、应用咨询及网络托管等新兴服务领域。

  (三)为农服务业
  围绕农村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积极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服务,积极推广科技农业,利用基层组织做好科技普及和服务工作。“十一五”期间,为农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10年达到200亿元以上。
  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围绕提高市场档次、完善服务功能,引导和支持大中型区域性农产品市场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促进皖优农产品进入超市,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放心食品。“十一五”期间,全省建成10个大型跨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50个区域性中型农产品市场和20个专业市场,到2010年形成以大型农产品市场为龙头、中型市场和专业市场为主体、小型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四)社区服务业
  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资助、社会兴办相结合的原则,以方便居民生活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推进社区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使社区服务业加快从福利型向经营型、分散型向规模型、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逐步实现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社区服务需求与供给信息联网,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创办养老、托幼、文化、健身、医疗、家政、维修、物业管理等多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建设一批经济效益好、服务质量高的社区服务网络中心。加强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培育社区服务实体。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卫生服务机构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开展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业,发展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老人服务业务。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老年公寓。“十一五”时期,社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10年,全省老年公寓和社会福利院床位达到11000张,比“十五”末翻一番。

  (五)旅游服务业
  立足我省旅游资源优势,改善和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到2010年,全省游客年入境人数120万人次以上,实现年接待国内游客8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700亿元,力争达到800亿元,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7%~8%,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积极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实施精品旅游战略,打造“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等旅游品牌。积极开展红色旅游、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整合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天柱山、大别山、琅琊山,积极推进“环巢湖”旅游区崛起;大力挖掘老庄文化、三国文化和古文化遗址等人文资源,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做好我省3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5个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县域旅游经济,支持旅游强县的发展。
  加快旅游企业的强强联合,促进旅游企业与景区建设的互动,支持旅游企业集约化发展,构建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和较强竞争力的旅游集团。加快省内旅行社的重组改造,通过兼并、收购、控股和品牌许可等形式,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旅游集团公司,实现旅游业集团化、规模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吸引国际国内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开发旅游项目,拓展旅游业务。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市区旅游景区(点)和国内外旅游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完善旅游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力度,繁荣旅游购物市场。按照便捷、安全、舒适和卫生等服务标准,积极发展以农家乐和自助旅游服务为主的家庭旅馆及旅游专业村。
  加强重点旅游景点和景区的规划、管理和建设,防止盲目开发、重复建设,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依法规范旅游市场管理,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制定具有我省旅游要素特点的地方标准。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健全导游管理机制,规范导游行为。

  (六)中介服务业
  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合理规划展馆布局,积极发展会展业。
  积极整合中介市场,充分发挥中介市场的媒介和引导作用,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健全中介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完善服务体系。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联合,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咨询力量的顾问队伍及智力服务网络,努力满足企业和社会多样化的信息、咨询、管理等服务需求。
  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强化融入长三角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吸引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进入我省中介服务领域。到2010年,初步建成符合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功能完备、公正执业、管理规范、高度自律的中介服务体系。

  (七)房地产服务业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不断满足住房消费需求。“十一五”期间,全省房地产投资额达3500~4000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达到300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科学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特别是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的建设规划。积极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房。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全省城市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占住房建设总量的比重不低于70%。
  按照保障供给、稳定房价的原则,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级市场,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提升房地产市场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的交易、信息、服务、管理功能,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培育一批产权多元化、管理现代化、经营企业化、具有品牌效应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调整城乡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建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严禁商品房“炒作”,控制房价上涨,使房价上涨幅度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
  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提高市场化程度。鼓励建设环境优美、智能化的多功能绿色住宅小区。发展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的装饰服务业。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完善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规范物业管理服务行为,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传统的住宅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转变。新建住宅小区全部推行物业管理,已有住宅小区也要逐步推行物业管理,到2010年,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80%以上。

  (八)文化服务业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市场引导、政府规范、企业运作、社会参与,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水平,加快发展步伐。到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产品特色化、设施现代化、经营国际化、管理规范化,逐步把我省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大省。
  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降低农村适龄儿童辍学率。适应发展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继续发展各类成人教育。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向农村、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以及薄弱学校、贫困家庭倾斜公共教育资源,不断促进教育公平。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保留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步伐,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构建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文化资源有效配置。发挥传统优势,深刻挖掘徽文化内涵,形成具有民族、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带,打造优秀民族文化品牌,努力扩大文化产品出口。加强文化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大中城市文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促进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文艺演出业、电影电视业、图书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广告业等。鼓励文化产业向农村及偏远地区延伸,扩大广播电影电视在农村的有效覆盖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促进文化产业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支持文化企业与艺术团体、科研院所联合挖掘和开发民间艺术。
  加快文化企业市场化进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打破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以文化精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组合,加快形成演艺、影视、报业、出版、文化用品、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等大型文化企业群体。

  (九)金融服务业
  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稳步发展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提高金融业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十一五”时期,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达到300亿元。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改革步伐,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内民营银行进入我省,促进金融机构实施金融服务创新,鼓励推出新型金融衍生产品,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积极促进地方金融业发展,努力把徽商银行建成重要的区域性银行。推动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完善小额信贷制度。积极推广电子商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品种和融资、结算手段。做好委托代理、承兑、贴现和保管箱等业务,开发和完善新型中间业务。努力形成各类商业银行、地方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竞相发展、融资渠道较为通畅的良好局面。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能力。培育壮大证券市场,通过国内主板、创业板、海外上市、债券等多种通道,增加上市公司数量,推进优势企业融资。建立区域性债券流通市场,增强企业债券的流动性。培育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以及期货市场。
  扩大保险市场,推进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积极发展各类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公司和公估机构。深化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完善股份制保险公司运行机制,全面提高保险业的保障功能、融资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大力开发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多种需要的保险产品。加快发展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企业年金和健康保险,拓展保险投资、保险公估、再保险等新业务。到2010年,全省保险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全省征信数据平台和信用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联合征信建设步伐,建立信用数据库。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交换服务网络、信用信息披露网络、信用监管网络和信用教育培训网络,建成全方位、多功能信用信息系统。发展壮大投资和农业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担保体系。在工业园区、重点城镇建立资信服务机构,逐步建立配套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十)公共服务业
  加强公共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道路、供水、供电条件,重视城镇和农村生态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的居民生活环境。加快发展市政公用事业,积极发展面向大众的公共交通、供排水、供气、供热、中水利用、垃圾处理、城市绿化等社会化服务。努力改善城乡消费环境,规范公共服务体系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医疗卫生、药品流通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分类管理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整合医疗卫生资源,稳步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公共卫生资源比例。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为、服务质量和药品市场的监管。完善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网络,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逐步形成防治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服务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城市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努力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城乡医疗卫生合作机制。实施新一轮农村改水改厕工程,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大力开展预防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正常年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普及率达到60%。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城镇社区达到80%。力争到“十一五”末,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公共健康卫生体系全面建立的新格局。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市流浪人员救助制度。建立安全生产救助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管理能力建设。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动公共健身场所、场馆建设,规范健身场所经营行为,把公益性体育设施纳入小区建设规划。创新健身娱乐、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经常举办群众性的健康娱乐活动,积极发展农村体育、社区体育,开展户外、有氧、休闲等健身活动,提高活动的普及性和规范性。支持和鼓励多种所有制机构和组织,运用市场化的办法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和群众性体育比赛活动。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人均享有的公共健康体育设施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成集体育、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实现“十一五”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

  (一)消除政策差异,促进产业公平
  逐步取消服务业在用水、用电、用气、用地、价格、税收、资金融通等方面与其他产业的政策差异,努力缔造产业间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禁止利用行政手段制定歧视性政策和规则,阻隔服务业企业扩张发展,营造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机制
  加快国有服务业企业改组改造步伐,通过上市、合资、参股等形式,逐步实现国有大型服务业企业股权多元化。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国有服务业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积极推动金融、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服务行业的体制改革,加快公用服务业市场化步伐。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社会服务产业。

  (三)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
  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引入服务业竞争机制和管理技术,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强服务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扩大服务出口,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创业,通过在国外设立采购、分销、物流、金融、旅游等服务机构,为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撑。发挥行业协会在扩大服务贸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引导服务消费,扩大市场需求
  鼓励服务消费,积极拓宽消费领域,引导城乡居民增加对信息、保险、旅游、教育、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服务产品的消费。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健全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居住和消费。加强农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农村服务业的市场需求。

  (五)促进结构优化,提升产业素质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在服务业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实现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加快连锁经营方式向农副农资产品销售、医药销售、装饰装修、旅游服务、娱乐健身、租赁等行业的推广,促进服务业企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和规模化。发挥行业协会对服务产品和技术创新的研究、交流、推广作用。对服务业企业进口高新技术设备,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

  (六)规范市场秩序,改善发展环境
  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清理、废止与市场经济体制和世界贸易规则不相符的各项规定,积极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努力消除服务行业中的虚假广告、欺行霸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强化行业自律。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业企业改革。积极为民营投资者提供政策、技术、信息、法律服务和资金贷款等方面的支持。

  (七)加强政府引导,增加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吸引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投入,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项目,促进银企合作。积极引导和鼓励服务业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发行债券、招商引资、上市融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有实力的工业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投资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发展服务业。

  (八)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行业的人才。采取期权、股权、成果有偿转让等激励方式,支持引进金融、物流、法律、贸易、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并从完善制度、提高待遇、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推进服务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专业化的就业创业培训实体。

  (九)加强协调指导,增强服务功能
  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服务业工作协调指制度。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服务业总体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发展引导和综合协调等工作。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做好相关行业的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加大服务业统计工作投入,改进服务业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建立通畅的服务业信息沟通机制,加强形势分析,搞好服务业发展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EnglishFrançaisРусскийEspañolDeutsch 无障碍浏览

首 页
机构设置
新闻发布
政务公开
政务大厅
互动交流
公共服务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