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稿件库

来源: 类型:

日本巧打农业牌(入世经验谈系列报道)
面对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日本政府利用世贸组织规则扶持和保护竞争力薄弱的本国农业,同时加大改革力度,大力倡导发展"对环保做出贡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等,以增加本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日本于195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1995年又随着世贸组织的诞生成为该组织的成员。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一些世贸组织成员而言,日本的农业市场一直是一块比较难啃的骨头,进口农产品要在日本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并非易事。在扶植农业发展方面,日本政府一方面利用WTO的有关规则最大限度地进行保护,同时也加大力度提高本国的农业生产力。

  众所周知,日本的农业是其竞争力较弱的产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粮食除了大米能够自给自足外,70%需要进口。由于相对高昂的生产成本,日本国内农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以大米为例,日本产的大米价格是美国的5.6倍,泰国的9.5倍。与美国相比,日本农民的平均经营规模不及美国农民的1/140。经营规模的巨大差异,使日本大米的平均生产成本比美国高出10倍;和泰国相比,虽然都属于小规模经营,由于日本的生产技术明显地比泰国先进,亩产量高出泰国许多。但日本的劳动力成本却比泰国高了近40倍,结果日本大米的平均生产成本要比泰国高出16倍左右。进口的农产品价钱便宜,对日本农业造成了极大冲击。

  为扶持本国农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实施了有效的政策。比如,对农业发放补贴,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对大米等农产品对内实行价格管理制度,对外贸易则由政府直接管制等。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等一些农业发达国家要求日本开放农产品市场,日本只好同这些国家逐个地、一项一项地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直到谈判濒临破裂时才做出让步。

  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历时7年,农业是一个主要议题。在1994年签署的乌拉圭农业协定中,规定各成员须从1995年起,取消对粮食和农产品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根据协定,日本必须开放大米市场,每年设定最低进口额,并逐年增加进口数量。2000年日本进口大米72万吨,约占国内大米总消费量的5%,但是在日本市场上却很少见到进口的外国大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粮食的自给自足率。进口大米多数作为日本的粮食储备或海外援助。比如1999年和2000年,日本共进口大米140万吨,但进入流通市场的只有48万吨。日本政府把进口米分成配额和一般进口两部分,政府以竞标方式,把进口额度批给出价最高的进口商,既控制总量,又提高价格。进口米投放市场时,政府要加国内批发价。

  日本政府认为,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同时承担着环境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等多种功能。每个国家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不同,它们在农业方面的多样性应当继续保持。为此,日本于2000年12月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关于农业问题的提案,主张农业的多功能化,反对完全放开市场,并表示不会接受只符合少数农业出口国利益的谈判结果。

  日本在通过贸易谈判保护本国农业的同时,还大力改革农业。1999年日本通过《食品、农业和农村基本法》,提出创建"对环保做出贡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日本还围绕"有机农业",修改和制订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在资金借贷和征税方面进行扶持;建立农畜粪便管理和堆肥制度;减少化学肥料在农业中的使用等。2001年日本政府通过了"农业经营政策大纲",确定了今后农业生产的三个重点目标:为提高国内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将选定40万户农民扶持他们进行大规模生产;通过3-4年的改革,推广无化肥农业;改善农产品的销售与流通环节等。据调查,日本全国312万户农民中已有20%实施了有机农业生产,北海道的农民中有1/3开展经营环保型农业。

  (《人民日报》东京电)

EnglishFrançaisРусскийEspañolDeutsch 无障碍浏览

首 页
机构设置
新闻发布
政务公开
政务大厅
互动交流
公共服务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