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法规稿件库

来源: 类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是我国对外经贸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有力地指导着我国波澜壮阔的对外开放实践。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对外经济贸易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窗口,正是在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引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贸易伙伴已达220多个,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8512亿美元,增长了40倍,同期世界排名也由第32位跃居到第4位。利用外资从零开始,到2003年底累计外商直接投资达5014亿美元。2002年,中国利用外资规模超过了美国,在除卢森堡外的世界各国和地区中位居榜首。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也取得了长远发展。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首先,是基于对中国现状的深刻认识和对近百年历史的沉痛反思。“文革”结束后,我国国民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中国正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中国到底向处去?在这种危机的关头,邓小平深刻反思了我国近百年落后挨打的历史,果断提出了走开放之路的思想。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国带来了一些困难。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64-65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从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来看,70年代下半期,我国面临的国际政治局势总体有所缓和。对此,邓小平敏锐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96页)他强调:“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105~106页)。
  “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367页),这阐明了当代世界经济一个鲜明的特征,开放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潮流。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78~79页)。因此,对外经济开放就成为我们一项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变,五十年至七十年以后更不会改变,要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79页)。这已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问题,是世界共运史上没有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开放性作了经典式论述,但并没有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外开放问题从理论上作出系统的阐述;列宁新经济政策包含了一些开放的思想,但也未上升到理论;斯大林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并实际奉行了“两个并行体系”的做法,在社会主义阵营内推行以苏联为中心的垂直分工模式,实际上摒弃了对外开放。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同志主持制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对外方针,虽然也提出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要求,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逐步回到封闭、半封闭的状态。邓小平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并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丰富了共产主义理论宝库,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重点是对外经济开放,但又不限于经济,同时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不仅仅是强调要发展对外贸易和各种形式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而且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这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
  尤为重要的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并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制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第一次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对外开放全面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不断丰富和发展对外开放理论,逐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的我国对外经贸实践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20多年来,在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制定了建立经济特区,利用外资,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逐步扩展到全国,我国外经贸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进行了全面改革。这些政策成为联结我国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1.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
  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提出我国对外开放需要转变过去只同一部分国家交往的局面,对外开放应该是全面的。他指出:“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哪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这也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99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 版)“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237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 版)
  我国地域辽阔,改革开放前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如何有步骤地进行对外开放,减少开放的风险,是一个战略问题。借鉴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置经济性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验,结合我国广东、福建两省与香港、澳门和台湾相邻以及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海外华侨众
多的特点,1979年4月经邓小平同志倡议,党中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和汕头以及福建省的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方面采取灵活措施和享有一系列优惠政策,也就是说,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比其它地方先行一步。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1984年2月,小平同志在视察了深圳特区建设的兴旺气象后很高兴地讲到:“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5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 版)”“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5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 版)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1984年以后我国进一步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1987年海南建省,并且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90年代以来,党中央又决定全面开放、开发上海浦东。这种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梯度推进的开放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的起飞。
  针对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有利变化,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不仅要继续扩大商品贸易,而且可以让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办企业、搞加工贸易、从而将对外开放由原来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领域,扩展到投资和生产领域。除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外,还可以接受国际
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的对华援助,可以向国际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商业银行借用贷款,甚至可以到国际市场进行融资。
  党的十四大以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实行的一系列开放措施和优惠政策逐步推广到广大内陆省份,对外开放规模进一步扩大。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提出:“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31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这是党的新一代领导人对走向21世纪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和奋斗目标的高度概括。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我国加入世界多边贸易体系的步伐加快,并于2001年12月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随即对东盟10国就10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达成协议,这使我国对外开放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早在1979年1月,邓小平同几位工商界领导人谈话中就指出:“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些,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第15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 版)在他的推动下,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于1979年7月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并于同年7月8日正式公布实施。此后,我国又陆续制定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3部外商投资基本法律,以及有关实施条例和细则等。这些法律法规为我国吸引利用外资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也为营造一个有利于外商投资的环境奠定了基础。
  1986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即“二十二条”),进一步明确了对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在所得税、土地、水电、用工费用、利润汇出和进出口配额、关税减免、外汇调剂等方面给予优惠,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享有按照国际通行做法进行经营管理的权利。这些具体政策措施的提出和全面贯彻,有力地促进了80年代中后期我国沿海地区吸收利用外商投资的迅速增长。
  1989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外商投资工作会议,总结了利用外资工作的经验,分析研究了如何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问题。同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要求更加积极地吸收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外国直接投资,多办一些利用现有厂房、设备吸收外资进行改造的合资、合作企业;多办一些利用现有企业富余加工能力,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项目;对能够争取到的长期低息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要积极争取;加强对外债的借、用、还三个环节的管理,等等。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谈话以后,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利用外资的领域也进一步拓宽。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要“改善投资环境和管理办法,扩大引资规模,拓宽引资领域,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创造条件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依法完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发挥我国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中共中央文件汇编》 第66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发行,1994年9月第1版,1997年3月第3次印刷)根据上述要求,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企业技术改造,投向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和措施。
  在邓小平利用外资理论指导下,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1993年起,我国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外资流入国,到2003年底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已超过5000亿美元。全球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带动产业和技术进步、扩大出口、增加工商税收和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认真履行入世承诺,市场准入程度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中国业已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世界投资逐鹿的热点地区之一。
  3.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是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必不可少的环节。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进出口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我国外经贸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有关方针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排名中,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第32位上升到第四位,成为名符其实的贸易大国。
  邓小平同志一直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工作。早在1975年他主持中央工作时,就对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的意义做了深刻阐述。他指出:“外国都很重视引进国外的新技术、新设备。把他们的产品拆开一看,好多零部件也是别的国家制造的。”要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增强我们的出口能力。“这是一个大政策……总之,要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艺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第29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 版)他的这一讲话包含了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1983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作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利用。这是一个战略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 版)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上述思想概括为“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第249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 版)这对于端正我国外贸发展的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占有较大的比重。由于受国内供给能力和国际市场容量两方面的制约,这样一种出口商品结构很难实现出口的持续增长。为了优化出口结构,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工业制成品优先的出口产业政策。“七五”至“九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出口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工业制成品中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轻工和纺织产品,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以及有利于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提高总体竞争力的产品,例如船舶、成套设备等等,在一定时期都给予了出口优惠政策。这方面的政策主要有:享有较高的外汇留成比例;实行优惠贷款利率;可获得以进养出外汇;放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申报外贸经营权的标准;优先进行承包经营试点;对出口业绩好的企业实行奖励,奖金与出口创汇额挂钩;可享受一定的税收返还等等。80年代中后期,我国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一个转变,即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目前,机电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主力军和蕴藏具大潜力的增长点。据统计,2003年出口总值达4383.7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占总出口51.9%。
  增强出口竞争力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产品的质量。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如何扩大出口时指出:“工业生产特别是出口产品的生产,中心是提高质量,把质量摆第一位。……要立些法,要有一套质量检验标准,而且要有强有力的机构来严格执行。这一关把住了,可以减少很多弊端,卡住那些弄虚作假的行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13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 版)“要打开出口销路,关键是提高质量。质量不高,就没有竞争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160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 版)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90年代初期,我国明确提出了“以质取胜”的对外贸易出口发展战略。这既是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正确处理好质量和数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的必然选择。
  邓小平同志在开展全方位外交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外贸市场多元化问题。他不仅关心如何同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平等互利的经贸关系,也多次强调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有很多东西可以出口。要研究多方面打开国际市场,包括进一步打开香港、东南亚和日本市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159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 版)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分析世界市场形势变化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了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当时的目标和要求是,在继续巩固和发展与美国、日本、欧洲和港澳地区贸易的同时,大力开拓周边国家、东盟国家、中东国家市场,努力增加同非洲地区和拉美地区的贸易,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当然,对市场多元化战略应当全面地理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外贸进出口主要依赖发达国家市场的格局不会改变。积极开拓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市场和周边地区市场,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市场和远洋市场不那么重要。我们应当继续巩固和深度开发北美、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同时注意开拓发展中地区那些政局稳定、经济增长势头较好的新兴市场。经过多年的努力,市场多元化战略已取得成效,我国的贸易伙伴不断增加,目前已遍及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4.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除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外,还包括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境外投资、接受外来的经济技术援助以及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对推动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论述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问题。他指出,“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在可能的范围内,通过这种合作总能解决一些问题。这些年来第三世界有一些发展,各国都有一些好的东西,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
  “第三世界国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前景是很好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20页、第5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 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主要体现在对外援助、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以及对外投资三个方面。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会议上就谈到:“应当肯定我们过去援助第三世界是正确的,我们国家经济困难,但是我们还得拿出必要数量的援外资金。从战略上讲,我们真正发展起来了,要用相当数量来援助,中国发展以后不要忘记这一点。……具体办法要修改,真正使受援国得到益处。”(《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第7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在总结了长期以来同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对援外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援助的国别和援款使用作了统筹安排,调整了援助结构,在压缩物资援助和军援规模的基础上提高了成套项目和技术援助比重。积极推行经援项目承包责任制。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先后对数百个建成项目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代管经营、租赁经营、合资经营等,使援助项目的经济效益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1995年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对援外工作进行了进一步改革,促进对外援助与互利合作的有机结合。对生产性的援外项目,争取走双方企业合营的路子。利用我援助款项举办合资合作企业、带动我商品、技术出口、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对于受援国政府将我提供的贷款转贷给私人经营建设的项目,争取由我国公司进行工程承包。大力推行政府援外贴息优惠贷款方式,适当增加无偿援助,一般不再提供新的无息贷款。贯彻国别政策,保证援助重点。加强援外工作的管理和领导,制订各类援助方式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我国的援外改革已经得到许多受援国的理解、支持和合作。它标志着援外工作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国民经济门类比较齐全,拥有雄厚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力量。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从事这项业务的企业已达上千家。经营主体逐步由流通领域的窗口型公司转向生产领域的实体公司,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壮大。据统计,2003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38.4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3.09亿美元。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决定了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必须实现国际流动,以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我国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变,客观上也要求更多的企业利用现有成熟技术和设备到海外投资,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在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培育和发展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到境外投资建厂,开展加工贸易,有利于发挥我国经济技术的比较优势,带动我国技术、设备和半成品的出口,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目前我国海外投资对外投资数据及情况,至2003年底,累计批准设立境外企业7470家,中方协议投资金额113.87亿美元,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息来源:商务部新闻办)

EnglishFrançaisРусскийEspañolDeutsch 无障碍浏览

首 页
机构设置
新闻发布
政务公开
政务大厅
互动交流
公共服务
智能问答